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開幕 ,超百位院士專家共話灣區科創新機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11月17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和主論壇在廣州南沙國際會展中心主會場召開。本屆論壇以“開放科學 勇立潮頭”爲主題,吸引了全球超過100位頂尖院士與專家齊聚線上線下,共同探討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空天海洋、綠色低碳等科學前沿熱點,進一步加強科技交流合作和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搭平臺促進灣區國際交流合作
本屆論壇首次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諾獎得主、院士及專家大咖齊聚南沙,共同爲大灣區更好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展開深入討論。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5週年。5年來,粵港澳不斷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強創新要素資源、平臺項目等合作,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創新指數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
面向未來,廣東將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攜手港澳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更大成效。誠邀全球各國科學家、創新人才到廣東、到大灣區創新創業創造,共創共享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的美好未來。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改革措施,推動香港科創及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創科產業發展、推動研發及數字轉型、增加科創土地、推動河套港深創科園發展等。特區政府會結合“一國兩制”優勢和“一河兩岸”地利,把河套香港園區打造成爲內地與香港科創深度合作的橋頭堡。香港將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攜手把大灣區建設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澳門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具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一直致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教育的發展,積極參與“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吸引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落戶澳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今年恰逢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本屆大灣區科學論壇特設澳門論壇等活動。通過論壇,希望進一步加強澳門與全球科學界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和創新資源,推動高水平科研項目和新興產業發展,提升澳門綜合競爭力,攜手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爲中國科學院最重要的創新力量集聚地之一。中國科學院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與大灣區創新發展科技需求緊密結合,希望以本次論壇爲契機,與各方攜手推進原始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共同打造策源功能強勁的大灣區;攜手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創新能級躍升的大灣區;攜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共同打造創新人才集聚的大灣區;攜手推進對外開放合作,共同打造創新生態友好的大灣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創始主席白春禮表示,本次論壇以“開放科學 勇立潮頭”爲主題,圍繞大灣區更好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展開深入探討,對促進各國間科學領域的相互學習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活力最強、創新能力最爲突出的地區之一。希望通過大灣區科學論壇這個平臺,能夠進一步激發區域內外科學人才的互動交流,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環境,共同探索國際科學前沿的最新進展、推動國際科技共同體建設。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科學院 廣東省科技成果對接活動”,12項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簽約落地粵港澳大灣區。
把創新“變量”轉爲發展“增量”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發揮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作用愈發凸顯。主論壇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算力、5G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成爲了科學家和企業代表熱議的焦點,利用前沿技術創新推動大灣區乃至全球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成爲共識,這爲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錶示,大灣區科學論壇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的科學精神,不斷匯聚全球知名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爲集中展現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載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粵港澳大灣區正蓄勢待發,我們要充分利用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和開放科技,進一步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協作與人才培養,爲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提供高效的強有力支持。希望我們以開放科學、勇立潮頭的信念,持續加強溝通交流,充分碰撞科學思想,分享科研成果,促進創新合作,共同爲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助力國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馬歇爾表示,自己長期以來保持與深圳的緊密聯繫,此前成立的深圳馬歇爾諾獎實驗室正在進行大量實驗以及新藥研發,其中的取樣線檢測已經面向全球市場銷售。希望未來能與更多大灣區實驗室進行合作,推動幽門螺桿菌基礎研究的創新與轉化。
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埃菲·傑曼諾夫表示,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科技工作需要有更多的國際職工。廣東的數學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與前景,擁有許多優秀的學校及高效的大學教學體系,同時,未來也迫切需要建立高層次、高水平的大學。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總經理簡勤表示,數字基礎設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石,數字技術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系保障。中國聯通作爲信息通信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大灣區與鵬城實驗室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算力專網”、打造深圳萬卡算力集羣、服務多個地市建設低空專網、在廣州建成國內首個超大城市數字安全運營中心等,將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爲產業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理事長賀福初表示,大科學計劃是推動國家原始科技創新和打造戰略性科技強國的靈魂與法寶,通過調動全國和國際科技優勢力量聯合攻關,大大提升國家科技創新水平和國民經濟國際競爭力。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將加速推動科技革命,全面提升生命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升級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爲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表示,算力和數據是提升生產力的關鍵,大模型的發展將影響各行各業,其中行業大模型將越來越多,而通用大模型的佔比會降低。未來,人們需要重視AI的治理,促進經濟增長和人類福祉,重新思考人機關係並理解智能的本質,更好地面對智能時代下的機遇和挑戰。
澳門大學校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華表示,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高科技的發展有賴於高水平人才的創新活動,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尤其需要高等教育的培養。爲此,澳門大學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發揮科研優勢,面向全球吸引優質的教育和科研資源,爲西岸人才培養及產學研合作注入新的活力。與大灣區西岸各地政府、大學和企業建立更緊密聯繫,協同創新、深化產學研合作,以高等教育促進區域創新驅動發展。
與會專家代表紛紛表示,科技創新能量加速釋放,推動大灣區成爲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有利於促進大灣區與世界的溝通合作,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促進創新思想交流碰撞,爲推動全球科技進步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