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終結多頭看法 鴻海…電動車開花還很早

外資對鴻海財務預期

通膨壓力持續影響終端需求,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鴻海有高達7成以上營收來自智慧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相關,面臨通膨高漲的逆風,勢將不利營收表現,終結多頭看法,將投資評等降評「中立」,並研判2023年營收將呈年衰退。

鴻海有55%營收來自智慧機與消費性電子產品,18%營收比重來自筆電與iPad,在摩根士丹利的觀點中,這些產品的需求都無法免除於通膨壓力影響之外,估計鴻海2023年營收將年減2%,其中,消費性產品與智慧機業務營收年減8%之多。

尤其大陸疫情爆發,迄今仍持續處在高峰期,摩根士丹利估計,大陸疫情衝擊造成的勞動力招聘與保留成本,恐拖累2022年第四季獲利的5%,或是降低毛利率0.4個百分點,而且這個情況可能延續到2023年第一季。

更進一步來看,鴻海的美國大客戶持續提出多元化生產基地要求,無論是分散到大陸當地的太原或贛州,抑或是在越南、印度與美國等海外生產基地增加工廠,都將增加前期費用,也會限縮鴻海營業利益率擴張的空間,外資估算,鴻海2023年營業利益率僅勉強持平於2.5%左右,即營業利益衰退12%。

長遠來看,儘管鴻海持續推動電動車製造事業的佈局,像與沙烏地阿拉伯Public Investment Fund(PIF)合資企業Ceer正式成立,打造沙國第一個國家電動汽車品牌;與裕隆集團合資的鴻華先進設計開發第一款量產電動車LUXGEN n7;與美國新創車廠INDIEV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及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合資公司HORIZON PLUS宣佈將在泰國建立電動車生產據點等。但摩根士丹利證券提出,目前都還在佈局階段,要產生較明顯的營收貢獻最快也要等到2024年,也就是說,開花結果還要再等等。加上事業轉型造成更高營運成本等因素,大摩下修鴻海2022年~2024年獲利預期,推測合理股價降至116元,約當2023年每股稅後純益(EPS)的11倍本益比水準,也與過去十年平均值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