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的經典臺詞,道盡了大明官場的現實
《大明王朝1566》是劉和平先生的力作,豆瓣評分9.8,是一部神劇。
好劇是值得反覆觀賞的,這部劇中出場人物衆多,其中有歷史人物,也有虛構的原創人物,鮮活的人物是電視劇的一大亮點。
羣像劇中的胡宗憲,是一個讓觀衆感到遺憾的人物。他公忠體國,保有一顆初心,爲了百姓和浙江的穩定,處境非常困難。
這樣一個爲國爲民的官員,抗倭立下不事之功後,黯然告老回鄉,沒有實現入閣拜相。
相反清流不粘鍋趙貞吉卻憑着六十萬銀子,討了嘉靖的歡心,進入內閣。
胡宗憲宦海沉浮幾十年,對大明的問題看得很清楚。
他與馬寧遠、高翰文、海瑞、譚綸等人見面,說過的臺詞,道盡了大明官場的現實。
1、做事時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
馬寧遠參與毀堤淹田之後,知道自己活不了,來見自己恩人胡宗憲。
此時的胡宗憲非常憤怒,馬寧遠是來請罪的。
馬寧遠其實想法是比較單純的,他知道胡宗憲對改稻爲桑的焦慮。只覺得這樣做既能替胡宗憲挽回嚴嵩的信任,又能夠以“不知情”在裕王面前過得去。但是他也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覺得只是會丟官而已。
胡宗憲聽了這個話,又生氣又痛惜,反手賞了馬寧遠一個耳光。
馬寧遠說:天下事有許多,本知不可爲而爲之。
胡宗憲教訓馬寧遠,平時讓他多讀些左傳通鑑,王陽明的書,他不以爲然。
那麼孔子說的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本意是什麼?
做事時,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毀堤淹田,傷天害理,上誤國家,下害百姓,也叫做知不可爲而爲之?
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壞就壞在這裡。他們拿你的命換銀子,拿浙江那麼多百姓的身家換錢,你還得死心塌地的護着他們,還要說爲了朝廷爲了國策。什麼國策,什麼改稻爲桑,賺了錢有幾文能進到國庫·。·····親耳聽着,你所保的他們是什麼樣的心肝肺,就是死,也不能做個糊塗鬼。
胡宗憲真明白人,對自己和嚴嵩的結局都隱約有感,“知不可爲而爲之”也算是對他自己的註解。
胡宗憲見到馬寧遠不肯說,讓他躲進房間,聽聽何茂才和鄭泌昌的說詞,讓他自己明白自己是怎麼被甩鍋的。
3、你們都自以爲知人,自以爲知勢,可又有幾個真知人、真知勢?
譚綸與胡宗憲是老相識,他來到浙江就是要勸說胡宗憲阻礙改稻爲桑。
胡宗憲是公忠體國的人,他要爲浙江百姓,甚至海上抗倭負責任。
譚綸的到來,迫使胡宗憲三年改稻爲桑計劃流產。
胡宗憲和譚綸對政局的看法不在一個層次上,譚綸更像一個書生。
嚴黨要改稻爲桑,清流要阻撓,他們都是拿浙江幾十萬百姓爲代價。
胡宗憲久在官場,他對清流的做法很失望。
其實嚴黨和清流在本質上沒有區別,清流久居廟堂,早就不能體會到百姓的苦,自以爲是的搞事情,完全不顧百姓利益。
4、聖人的書是用來讀的,用來辦事百無一用。
高翰文是小閣老派到浙江的杭州知府,胡宗憲在驛站等着這位新任杭州知府,想要看看他的態度。
胡宗憲一連幾個發問,讓高翰文一下覺得自己提出方略,確實書生意氣。
胡宗憲對對高翰文不單單是以上級的身份,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教導自己的晚輩。
胡宗憲給高翰文上了一節生動的政治課,勸誡高翰文不要當書呆子,拿書上的理論指導行動。
胡宗憲是高翰文的貴人,他能活下來,虧了胡的建議和提醒。
5、 誰都可以去倒閣老,唯獨我胡宗憲不能倒閣老。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做小人。
在蘇州看病,胡宗憲對李時珍說了這番話,表明了他的心跡。
他是忠君重師的代表,明知道皇帝要到倒嚴,他也不願意參與倒嚴。
胡宗憲是一個把個人的命運和大局看得通透的人,早就意料到自己的結局。
6、 皇上要用的,你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你也保不了。
胡宗憲繞道去看望海瑞,和他有一場對話。
海瑞和胡宗憲在官場的位置不同,接收的信息也不同,自然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海瑞一直認爲朝局敗壞的根源是嚴嵩,因此他向胡宗憲提出,要去嚴嵩家鄉做知縣。
看清大明真相的胡宗憲,向海瑞道明瞭,並不是海瑞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浙江攪動風波,而是他背後的勢力在推動。
其實總結下來,就是皇帝的意志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