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神壇」上的臺灣健保究竟是個啥?

醫院門診掛號處。(作者提供)

臺灣交換期間,幸運中招急性腸胃炎,偶得臺灣醫院一日遊的機會,第一次聽到了「健保卡」這個東西。

在醫院裡,看着幾乎人人都戴着口罩,熟練地劃價、領藥導醫臺前的我,難過、弱小又無助。好在志願者阿嬤熱情地上前詢問,耐心指導我填完各種表單,纔拿到「救命」的號碼牌

終於輪到我了,阿姨伸出手:「健保卡。」我:「沒有(怯怯的)。」阿姨:「自費嗎?」我:「嗯。」她足足看了我三秒後:「你確定?」

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爲核心,商業健康保險爲補充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這一張小小的健保卡,就是老百姓們看病時的護身神器。

全民健康保險屬於強制性保險,凡是擁有戶籍的居民、在臺灣合法僱傭或有居留證外籍人以及這些人的眷屬都必須投保,均可獲得平等醫療服務權利。健保卡內的醫療金主要是由政府、個人及單位支出。

全民健保制度爲臺灣民衆提供了較爲完善的健康照護,獲得了民衆的支持,也成爲了各黨派不敢輕舉妄動的一張牌。

# 健保卡可以用來幹嘛?

1995年臺灣全民健保實施後,進一步推動了分級診療制度的發展。臺灣全民健保是國際公認的模範,其範圍覆蓋人口總數的99.5%,總支出僅佔年均社會生產總值的6.7%,被美國廣播公司稱爲健康的「烏托邦」。

健保卡不僅可以用來看病,這張卡在臺灣基本上是一張全面包含各種健康信息的第二身份證,每個人出外都會隨身攜帶(事實上,許多需要雙證件辦事的公家單位,都可用健保卡做爲第二證件)。

健保卡除了出錢,還成爲了持卡人的健康管家。

醫療系統會自動將你所有做過的檢查報告、開立過的藥物上傳到雲端系統,讓民衆在不同醫院尋求專家意見時可以不用帶着厚厚病歷,導入系統讓醫生可以看見曾經發生過的藥物過敏,確保醫療安全。

甚至還會主動提醒加保人何時應接受洗牙免費癌症篩檢、成人預防保健。

在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健保卡被連通上了出入境資料以及足跡紀錄,進出醫院與許多公衆場所地方都要刷健保卡紀錄軌跡,以追蹤感染源。

醫生也可以藉由查詢出入境資料,確認旅遊史以及接觸史,列出新冠肺炎疫情相對高風險族羣。進行相應的醫療對策,在這一點上類似於大陸的健康碼。

除了可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追蹤病患的行蹤外,健保卡如果連結上讀卡機則可以做爲自然人憑證使用,可以用來報稅,宣告財產,辦理退稅業務。幾乎可以將所以健康跟財務的一切事務囊括其中。

# 健保卡看病到底要不要錢?

臺灣健保保費根據月收入收費,每人每月大概需要交納100-230人民幣左右,收入越高保費越高。

在臺灣使用健保卡並不需要先墊付再報銷,每次看病只需要再付20-100人民幣左右的費用,包括醫生的問診費、檢驗費藥品費和手術費。大概90%以上的高價藥品均有納入給付清單,多數人包括西醫、中醫、牙醫、復健醫學

除了美容手術不予給付之外,其他的所有疾病幾乎都是全額給付。尤其是越嚴重的疾病,越是全額付清,以此避免因貧而病,因病而窮。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在ICU全面的治療,也只需要100人民幣左右。

完全公費醫療特殊人羣如下:

包括低保戶、3歲以下兒童、百歲人瑞榮民(就是跟着老蔣過去的退伍軍人)及家眷等等。

雖然醫學具有其複雜性,但是大抵所有的醫療費用都可以由健保給付。

# 臺灣健保與大陸醫保的區別

大陸1950年開始免費醫療,後來改革發展成醫保、新農合等;臺灣地區從1988年開始規劃實施「全民健保」。

臺灣健保是不看病情付費,而是看該病症有沒有健保給付,只要是健保內就只付掛號費跟基本自付。

臺灣的健保和大陸的醫保設計上有所差異。臺灣的健保沒有個人帳戶,只有統籌帳戶,所有人的報銷費用都來自公共資金池。看病越多,開藥越多的「越划算」。而看病少的人繳納的保費則用來給其他人抵付醫藥費。

大陸是既有統籌也有個人帳戶。每年醫保基金會往個人帳戶打一部分錢,看門診或住院先使用這部分錢,錢用完纔會統籌。但用不完這個錢會一直累積在個人帳戶,越積越多,這種設計對看病少或不看病的人相對公平,這部分錢不會被統籌掉,只是不能取出,但可以留在將來用。

至2014年,臺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兩萬多家,在全民健保下,逐步淘汰掉經營不善和規模較小的醫院,若醫院在評鑑中表現不佳或遭到病人的投訴,則很可能被健保部門解除特約資格,相反基層診所的開辦條件寬鬆許多。

另外,臺灣地區基層診所的執業醫師中約50%是全科醫生,全科醫生的社會地位較高,他們作爲優質生源,在最好的醫院接受培養,擁有最高的待遇。 基層執業的醫生收入比醫院執業收入高許多。

而提高全科醫生的能力與待遇也是大陸醫療體系未來的發展方向。大陸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建議」中也強調了要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加強基層公衛人才儲備建設。同時注重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到2022年實現98%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入互聯網,並實現醫聯體內部業務的互聯共享。

# 大陸學生在臺灣能用健保卡嗎?

儘管在臺灣讀書的大部分外籍學生都能享用健保卡,但無論是作爲學位生還是交換生的大陸同學,都沒有權利享受健保帶來的社會福利。

反對者多半聲稱,陸生納保將侵蝕健保資源加速虧損、兩岸敏感的政治關係,陸生不應該納入健保體系。在臺灣學習時,他們只能購買商業保險來確保自己的健康權益

富邦保險爲例,他們針對大陸在臺學位生保險涵蓋意外傷害、突發疾病、醫療救助等內容,每學期費用爲890元人民幣。大陸學生平均每年要比繳納健保費用的其他同學多交500人民幣左右的保費。

近年來,支持大陸學生獲得健保權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如根據2017年政治大學選研中心進行「民衆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支持陸生全額自付保費加入健保的民衆高達71.0% ,但此類呼聲可能並非完全是爲了維護大陸學生權益,也可能是出於增加臺灣財政收入的考慮。此項提案因新冠肺炎爆發而暫緩。

等未來疫情結束,兩岸學術交流的大門大開,政策允許的情況之下,或許大陸學生在臺灣也會享有「健保卡」的權益。

# 健保卡的光環還能存在多久?

臺灣地區並未強制執行西方的家庭醫師制度及轉診制度,病人可以自由選擇醫療院所就醫。正因如此,病人經常是小病也上大醫院, 造成大部分醫院的門診服務量都很大。

知乎用戶「雁默」認爲,低廉的健保成本,使得中老年民衆將「逛醫院」當成生活裡的一環。據報導,臺灣人平均每年看病15次,是歐美的二到三倍,甚至每天「光顧」者也大有人在。

而且,人都喜歡去大醫院看病,即便只是感冒。這樣貪小便宜的心態,嚴重消耗珍貴的醫療資源,如藥品、醫師與醫護人員的高端醫療服務。此現象同時也排擠了真正需要大醫院照護的病患。

由於臺灣的醫療費用增長很快,已出現費用支出大於保險收入的失衡現象;醫療自費率高也讓臺灣許多家庭都開始選擇自己購買鉅額的商業醫療。

‍‍‍‍‍‍‍‍‍‍‍‍‍‍‍藥價黑洞問題也隨之涌現藥商與醫院勾結,在申報藥品價格時高報,以獲取健保給付,並用中間的價差彌補重症醫藥與病房費的不足。

種種弊端下,二代健保制度得以推行。這項改革從2011年到2013年施行,主要通過補充保費來緩和健保在財政上的鉅額支出。但由於從老百姓口袋拿錢,引起社會許多的爭議。

健保與醫療制度的問題如何解決?臺灣健保卡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恐怕三言兩語難以詳述,但臺灣地區的健保卡與相關的醫保政策理念,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健保制度仍具有借鑑意義。(大張、戈雪簡簡/陸生)

本文來源:柚子鋪臺灣交換生服務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