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赴臺灣大學交換學習感想
作者赴臺大交換。(作者提供)
奧古斯汀說:時間是什麼?如果無人問我則我知道,如果我欲對發問者說明則我不知道。
我想這句話也最能代表我的感受吧。回到母校,很多人問我,你去臺灣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也只是笑笑,不知道從何講起。這次赴臺灣大學交換的經歷於我,收穫太多也改變太多。
慢慢回憶着這一百二十六天的行程,就像將一塊塊的記憶拼圖逐一撿拾拼湊。
從入臺之前的滿滿期待,到後來變成了期待加上忐忑,沒想到最後卻是一波多折。雖然如此卻也更加凸顯了赴臺灣大學交換機會的珍貴。在剛剛接到通知準備申報交換的學校的時候,第一志願便填報了臺灣大學。當時想法很單純,只是覺得,臺大好啊,大家都想去啊。當然那時候的我對於臺大的瞭解也只是限於百度百科的一個詞條。
當我終於置身臺灣大學的校園的時候,我才明白,臺大的「好」不僅僅止於大家口口相傳的「好」,而是它本身散發出的低調沉穩富有內涵的氣質,讓人由內而外的感受到這所世界名校的獨特魅力。椰林大道,圖書館,醉月湖,生態池……離開之前,我走遍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如畫般美麗的校園風景至今都讓我難以忘懷。毫不誇張的說,臺大滿足了我對大學生活的所有想像。如果問我最喜歡臺大的哪個建築,我的回答是校史館。在這裡,我瞭解到了它的歷史,它的榮耀,它的不堪,以及它的進步。在校史館可以瞭解臺大的許多,它以博大的胸懷向世人展示這所學校的發展和改變。正如受臺大人敬仰的傅斯年校長所言:我們貢獻這個學校於宇宙的精神。每每於晴朗夏日的傍晚散步在臺大的校園,嗅着杜鵑花的芬芳,我都會想:我心心念唸的臺大,如今我就依偎在你的懷抱,你一定能感知到我的幸福。
來到資源如此豐富的著名學府,我自然也不忘記爲自己「量身定製」一些感興趣的課程和活動。臺大的法律學院可以說是盛名已久,作爲一名刑法學專業的研究生,能夠進入臺大法學院學習也是十分幸運。選修了林鈺雄老師的刑法課,一個學期下來獲益匪淺。臺灣地區的刑法體系和大陸的刑法體系有不同,因爲林老師博士期間師從於德國著名刑法學家克勞斯·羅克辛教授,尤其是對於「客觀歸責」理論的闡述十分清晰。學習了林老師編着的刑法學教科書,教材很厚,但是卻把刑法學知識體系建構的相當明瞭。拜讀這本書,它徹底顛覆了我對於「教材」的概念。老師把幾乎兩種完全不同的功能結合在了這本教科書中:一方面爲在校的學生提供了對基本問題淺顯易懂的說明,另一方面,通過意想不到的思想啓迪、細緻入微的材料分析、令人信服的體系建立,也使得專業和學術方面的人士爲之傾倒。語言文字也是風趣幽默,讓人覺得親切又不失風度。我想這次的專業課學習的寶貴經歷也會對我日後在刑法學研究的道路上大有裨益。
久仰白先勇先生的大名,就選修了白先生的崑曲講座這門課。就是在這樣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我在臺大與崑曲結緣。在來臺灣之前,我不曾觀看過任何一場崑曲的表演,但是當我聆聽了白先勇先生、餘秋雨先生以及王安祈等老師的精彩講演,我便對崑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第一次看到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扮演者來到教室爲我們做示範表演時,眼前表演之美讓我很是震驚!不管是演員的衣着扮相還是唱腔身段,無不流露着一種清麗婉轉之美。於我而言,崑曲就像是一位溫婉動人的「昆小姐」,在興盛四百年之後在現代還魂,依然那麼光彩照人。只有見過的人才能懂得她的美。崑曲之美美在故事,美在唱腔,美在舞蹈,美在唱詞,美在服飾,甚至美在演員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她的美並不難找尋,就在我們能見到的每一個角落。
學會游泳是我多年的夙願,而如今這個夢想就在臺大實現了。對於我這個從小在北方長大的人,可以學會滑冰,但是游泳真是很難有機會學到。所以滿心歡喜的選修了初級游泳的課程。可是學習游泳的道路並沒有我想像的那樣輕鬆。我無法克服自己對水的恐懼,儘管老師告訴我水很可愛。害怕嗆水,不能漂浮,無法下沉……這些困難都打擊了我學會游泳的信心。我甚至在中途都產生了停修的念頭。可是老師一再的給我鼓勵,同行的同學每週都會陪我練習,慢慢的我就從「學不會」的沮喪中走了出來,到最後考試的時候成功游下了八百米,雖然時間有些長,但最終卻是堅持了下來。曾經都是我遙不可及的目標,其實行動起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最後一次游泳課我已經來不及感受遊了八百公尺的疲憊,滿心歡喜的都是「我會游泳啦」的感覺。當然這也只是剛剛開始,學的很慢,姿勢許還並不標準,也只是會一樣蛙式,但是學會一項新技能卻又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其實這次課程下來學會的並不僅僅是游泳,老師的很多話點醒了我,曾經迷茫不清晰的事情,經老師的提醒就變得豁然開朗,也許只是她無意中的一句話,可是卻對我意義重大。
臺灣大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學生可以完全自主的掌握和安排自己的時間,今晚是要去參加烏克麗麗社團的活動還是去禮堂看一場「之夜」的表演,完全由你自己決定。而不是會趕着一頭扎進自習室爲了所謂的名次,獎學金,榮譽稱號而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我想許是因爲這自由蓬勃的氛圍,使得臺灣的學生們有更多想像空間和創造的能力。課餘時間我也參加了好多活動,NTUpeer的課程教會我如何在別人心裡難過的時候鼓勵和陪伴他;愛情私塾的課程讓我知道其實愛一個人並不是你覺得好的方式爲他就是對的;參觀立法院和司法院使我真正瞭解了臺灣的政治其實沒我們想像的那麼敏感。
我還選擇參加了「跨文化成長」團體的活動。臺生、陸生和僑生一起參與這個活動,以音樂創作的形式來表達我們的想法。每週老師都會讓我們討論不同的主題,從衣食住行到政治經濟文化,我們分享着彼此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於是對這個由多元文化組成的極具包容性的臺灣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因此而結交了許多可愛的夥伴,臨行前我們還共同聚餐,聊起來以後我們會再回來臺灣,或者他們去大陸。來來回回穿梭於各種活動和講座的現場,就是我在臺大課餘時間的常態。當然,沒有什麼感興趣的事情可做的時候,我會在一個明媚的早晨拿着一個小木屋鬆餅,坐在鹿鳴堂門前的長椅上發呆,靜靜的看着來來往往的人,感受着我所正在經歷的一切。
放假的時候我也會約上三五好友一起遊歷臺灣。俗語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來到臺灣就是我行萬里路的第一步。第一次離開家這麼遠,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身心都需要一個適應和調整的過程。離開大陸之前,看了紀錄片《看見臺灣》,算是對這個美麗的寶島有了初步的瞭解。很多人都說,臺灣很小,四個月足夠環島很多次。可是事情往往都是需要你親自去嘗試才能知道。臺灣雖然是個小島,但畢竟是中國土地上最大的一個島,而且這裡高山很多,有些景點都是在山上,參觀遊覽即使坐車也要很久。所以我的根深蒂固的「臺灣很小」的觀念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出遊中被修正了。
臺灣可以遊覽的地方數不勝數,我的足跡踏遍了這座島嶼的許多地方。而我最熟悉和最喜歡的卻也還是臺北這座城。登上101大樓的觀景臺,體味着臺北的不夜;在奇珍異寶令人歎爲觀止的故宮博物院裡需要逛上整整一天;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去看了三次它都還是那麼優雅高貴;去動物園看到團團圓圓帶着圓崽在臺灣生活的安逸舒適;淡水漁人碼頭的夕陽和夜景美不勝收;圓山飯店的宏偉氣勢也讓人不無震撼。
來過臺北的人無不感概這座城市的乾淨,而且街道上極少有垃圾桶。「垃圾不落地」運動規定市民須用垃圾袋把垃圾自行分類,在指定地點、時間直接交給垃圾車收運,運動發起以來的歷任市長都親自示範。想像一下,夕陽西下,成千上萬的居民在路口整齊劃一分類和運送垃圾,風雨無阻,這畫面實在太美。對於大多數大陸人來說,臺北意味着遊行示威以及立法院飛來飛去的鞋子,還有流行音樂、娛樂的風向標。或許,對於許多得已有機會到臺灣交換的大陸青年學生來說,臺灣是一個厚重與小清新並存的所在。它的確保留着一些大陸已經失去的傳統,的確有一些民國遺風,還有些日式的生活習慣,這些都表現在語言或說話的方式上,但更有屬於它自己的記憶。臺北這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地方總會舉辦許多的展覽和活動。去華山文創園區看了《小王子》的展覽,一本寫給大人的童話。每個人都曾經是小王子,單純的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在科學教育館看了《嚕嚕米》的展覽,被這個萌萌的長得像河馬一樣的可愛小精靈迷住了。在逛展區的時候邂逅了幾位和我一樣有着相同愛好的人,他們是那麼樸實而熱情,更讓我覺得臺灣是一個充滿了人情味兒的地方。
除了臺北,我還走過了臺中、花蓮、高雄、臺南、墾丁、小琉球......其中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叫做「鹿港」的小鎮。知道鹿港也是因爲羅大佑的那首《鹿港小鎮》: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歌曲的靈感源於一個洗車的小夥,在兩人的交談中羅大佑瞭解到小夥子來自鹿港小鎮,當時的臺灣經濟正處於崛起和發展中,百廢待興,但與此同時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迫使一部分勞動力從貧窮落後的小地方集中到發展迅速的城市中,祈求能找到好的機會,但現實卻總讓人感傷。歌詞樸實真實而乾淨,娓娓道來像洗車小夥一樣的年輕人尋夢和夢碎的心境,搖滾的曲風又生生批判和揭露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長之痛,淳樸的民風和鋼筋混凝土的撞擊,其中我最喜歡的歌詞是「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 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一首「政治」色彩濃厚的老歌,讓錯過了羅大佑的我感受到大師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臺灣長久以來的發展和變化。
旅途中,除了欣賞美景的愉悅,更喜歡的是在路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去往瑞芳的小火車上,遇見了一位87歲高齡的爺爺。爺爺19歲就跟隨孫立人來到臺灣,之後就再也沒回去過吉林的老家。當得知我們在吉林讀書,爺爺說起了他的故鄉,至今他都記得當時通往故鄉火車站的每一個站名。說到動情處,爺爺不禁激動的留下眼淚。十分理解老人家的心情,而我卻也有些不知所措,只能輕輕拍着爺爺的背,希望他平復情緒。爺爺清晰的記得從前的很多事情,跟我們聊天,來臺灣這麼多年依然一口道地的東北話,鄉音未改。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爺爺依然身體硬朗健康,說話清晰流暢。時間過的比火車飛馳還快。下了車,我們和爺爺合影,他欣然接受。爺爺說,我們彼此也不問姓甚名誰,相識一場就是緣分!分別後,看到爺爺的女兒帶着他出站,哦,他說過,這是老伴兒生前經常來的地方。看着爺爺遠去的背影,我有一份久久的感動在內心深處。也許在臺灣這樣的老兵已經不多了,能夠遇到且聽他講講過去的故事,也覺得十分幸運。那些我不曾經歷過的時間,藏在他們被歲月刻畫的皺紋和白髮中,慢慢訴說。
還記得有一次去苗栗的大湖摘草莓,結果回來的時候錯過了返程的公車,我們見到一輛巴士便上前詢問,司機先生在得知我們的情況之後邀請我們搭順風車,原來這是一輛公司集體出遊的巴士。上車之後,車上乘客都熱情的給我們讓出座位,看得出這是一個十分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團體。人們的熱情讓我們有些難爲情,到站之後,全車的人都跟我們揮手道別,讓我覺得心裡暖暖的感動。喜歡這種不期而遇的相逢,使我一再的確認,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這也是人生中的小確幸吧。
其實這次赴臺灣大學的交換生活所帶給我的,遠遠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許每個去過臺灣的人回來都會說收穫了很多,可是在我看來,能夠被表達清楚的情感通常都不是最重要的。有些變化需要你自己去慢慢體會,這些改變會變成我思維和觀念的一部分,在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逐漸影響到我。而那一刻,我會突然發覺,這是我身在臺灣的時候所領悟的感受。
這裡有大歷史碾過的痕跡,這裡有溫良恭儉讓的人民,這裡保留了許多我們的過去,也預示了我們許多的未來。這裡就是我所感受過的臺灣。這份記憶,像一列駛向未來的火車,載着我,沿着長長的鐵軌伸向無盡的遠方。但願它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後記
從臺灣回來已經一年有餘,這麼久以來我一直在不間斷的思考一個問題:臺灣的交換生活究竟帶給了我什麼。後來我慢慢發覺,它所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份美好的回憶,更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種長久延續的無法忘懷的感動。
(孫一平/吉林大學法學院)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