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大會閉幕:達成團結契約,中國承諾持續推動氣候行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繳翼飛 巴庫報道在延期30多個小時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於當地時間11月24日凌晨閉幕。大會就落實《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通過20餘項決定,達成了名爲“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的一攬子平衡成果,特別是達成了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及相關安排。COP29還明確了到2025年各國需提交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並計劃依託全球碳市場機制進一步推動合作減排。
COP29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出席大會閉幕式併發言。他指出,中國作爲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幻,將始終堅定與各方一道推動氣候變化多邊進程和國際合作。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廣泛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爲全球綠色低碳、氣候韌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早在大會開幕之初,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Simon Stiell)就強調了加速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他表示,如果至少三分之二的國家無法迅速削減碳排放,所有國家都須爲此付出慘痛代價。
作爲發展中國家,中國曆來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首批締約方之一,也是最早簽署和批准《巴黎協定》的國家之一。中國正在採取一系列行動,全面推動國家自主貢獻實施並取得積極成效。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爲126億噸。和其他國家相比,2013年至2023年間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趨勢,且下降速率快於印度、美國、日本和歐盟。
在COP29大會期間,中國角舉辦的“節能降碳 中國行動”主題邊會上,中國公佈了最新的節能降碳“成績單”。
數據顯示,中國持續推動碳強度下降,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9%;煤炭消費佔比從2013年的67.4%降至55.3%;森林蓄積量達到194.93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億立方米;截至2024年7月底,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實現了2030年裝機容量目標。
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文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仍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全面綠色轉型的任務依然艱鉅。中國將信守“雙碳”承諾,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方案。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環境與氣候治理觀察(2023)》也顯示,在人均 GDP 和人口數量“雙增長”的預期下,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存在較大的剛性需求。亟需推動能源消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轉變,亟需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生產生活用能條件,以及加快先進節能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目前,中國已經加緊採取新一輪節能降碳行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對未來兩年的碳排放和能耗指標提出明確要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20%左右,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盡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節能降碳約束性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積極推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也爲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節能降碳改造提供了新契機。
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有關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潛力巨大。比如,超過60%的存量鍋爐、電機、變壓器等設備能效低於先進水平,超過1/3的存量建築不滿足節能建築標準。
在文華看來,“兩新”政策既是一項經濟政策,也是一項氣候政策,既有力促進了投資消費,也推動了先進節能高效產品設備更大範圍推廣應用。預計今年僅大規模設備更新就可帶動更新設備超過200萬臺(套),節約能源約2500萬噸標準煤。
推動重點高耗能領域的節能降碳工作主要在於通過市場化手段提高行業企業碳排放成本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便捷性,這就需要發揮碳市場和電力市場的作用。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中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啓動上線交易以來,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週期建設運行,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0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在COP29的“中國碳市場創新與管理實踐”邊會上,趙英民指出,經過三年多的持續建設,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基本建成了較爲完備的制度體系,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數據質量控制制度,形成了符合行業發展實際的配額分配方式,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壓實了企業碳減排責任,推動行業低成本減排的作用逐步顯現。2023年全國電力碳排放強度和火電碳排放強度相比2018年分別下降8.78%和2.38%。
電力行業作爲目前唯一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在以市場機制實現低成本減排的行動中取得有效進展。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電力行業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相比2018年,2023年全國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8.8%,全國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4%。同時,爲了提高數據的準確性,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基本上都開展了元素碳實測。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3日晚的COP29會議上,近200個締約方打破多年多邊談判僵局,終於就《巴黎協定》第六條下國際碳市場機制達成一致。這標誌着《巴黎協定》第六條國際碳市場機制運行細則已經明確,《巴黎協定》中最後一個未決項目最終確定。 這也將顯著推動中國碳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在《巴黎協定》第六條第四款機制(6.4條)框架下,中國的CCER機制將能夠與全球市場接軌,參與國際碳信用交易,吸引國際資金支持國內綠色項目的發展。
而按照相關部署,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將迎來首次擴容。今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明確,2024年作爲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
這意味着,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由2200餘家增加至3700餘家,覆蓋碳排放量由50多億噸增加至80多億噸。一個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將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