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罵「多此一舉」到「求下載」!臺北捷運進站音樂日本遊客也讚美

▲改變捷運進站音樂這些「看似沒什麼的小細節」,其實是對待城市更細膩的態度。(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還記得臺北捷運剛推動進站音樂時,不少不適應的民衆抱怨「多此一舉」,甚至有人打1999投訴;不過現在四線進站音樂已成爲大家生活中「有意義聲音」,還有人「求下載」,包括觀光客、重視細節的日本遊客都稱讚「很好聽」。臺北聲音地景計劃發起人李明璁說,透過改變這些看似「沒什麼」的小事,其實是一種更細膩對待城市的態度。

捷運族是否留意過這些年來「聲音」的改變?臺北捷運配合北市文化局的「臺北聲音地景計劃」,從2015年起陸續進行幾階段的「聲音改革」,例如刷卡閘門原本尖銳的「逼逼」聲,變成較柔和的鋼琴絃聲;而列車行進至轉乘站、終點站也有不同的提示聲;到後來的進站音樂、站體音樂等,都是經過專業的音樂藝術家一起討論,創作設計,譜出如今的樣貌

▼影/臺北捷運各線進站音樂。(取自YouTube)

李明璁透露,其實當初重新設計驗票閘門的聲音,是想讓不同旅客進站時,能發出不同音階、共同譜成一支曲子,可惜這樣做難度太高,「可能會導致驗票閘門機器當機、收不到錢,只好作罷。」但是改成輕柔的和絃聲,已經比原本好聽且舒服多了!

而改變進站音樂,一開始確實收到不少批評,當時很多人都認爲「多此一舉」,但他說「這其實是爲了未來而做的。」聽覺是五感之一,聲音也會連結着記憶,「多年後對臺北居民而言,這會是一個有意義的聲音。」連結着不同人們在不同階段的記憶,比如上學的記憶、求職的記憶、第一天上班、退休那一天⋯⋯等。

爲什麼要做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的小事」?李明璁認爲,善待這些小細節,也是善待我們的城市和生活,是更細膩對待城市的態度。就像我們常常讚頌的日本,正是因爲重視許多小細節,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他們龜毛、吹毛求疵,不過俗話說「魔鬼就在細節裡」,看似沒有特別的設計,卻有剛剛好的、說不出來的舒服與自在,人們也會記得這樣的感受。

▲李明璁26日在「耳朵帶路-臺北街道尋聲」特展上分享關於臺北捷運音樂的改革。(圖/記者林育綾攝)

他還透露,當初此計劃其實也有參考日本地鐵爲靈感,沒想到現在反而有日本遊客稱讚「臺北的更好聽」。隨着適應期過去,臺北居民也逐漸肯定,走在路上還聽到有小學生在哼唱着旋律,甚至有人求下載。

關於人與聲音的關係,李明璁也說其實非常複雜,但是當人們願意有意識地「打開耳朵聆聽」,其實更能讓心靜下來,當心靜下來了,我們可以看見更多人與環境的關係,更仔細地察覺不同人們需求上細微的差異。懂得聆聽,讓人可以更有心胸包容、善待不同人羣,也能聽見自己,能對世界有迴應,甚至更有創造力。

近來他也協同策展2019臺北文學季「耳朵帶路—臺北街道尋聲」特展,此展覽在臺北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規劃了5個展區,透過聲音、音樂、文學、記憶、書寫等不同面向,帶大家用耳朵旅行體驗臺北過往年代和街道的聲音,還重現包括「圓山動物園」等5個在臺北消失場域的聲音!

►重現城市裡消失的聲音!「耳朵帶路」臺北街道尋聲5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