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出生人口降至902萬人想起“人少了就不捲了”這句話
對於中國的前途和國運,我一直說對於中短期,也就是未來一二十年我是樂觀的,但是對於長期,就不好說了。
因爲人類社會本質上還是分成了幾個種族/文明在競爭,這幾個文明之間的總體實力對比取決於這些文明內部的人能夠分配到的資源總量,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競爭的存在,資源在不同文明之間的分配並不是線性的,比如一個文明的力量是60分,另一個文明的力量是40分,那資源在兩個文明之間的分佈並不是60%和40%的關係,而是往往會贏家通吃掉大部分。
二戰時期的蘇聯和德國,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美貿易戰都是如此。
德國戰敗了,東部被蘇聯佔領,那麼東德的經濟和產業就是屬於完全被蘇聯控制的局面,是屬於蘇聯的一部分了,那麼東德的產業屬於東德的比例是蘇聯控制的,是10%還是100%取決於蘇聯的意志。
和美國搞冷戰失敗的蘇聯直接國家都解體了,不存在了,國土縮小了四分之一,經濟規模更是一落千丈,現在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只有美國的10%左右,而美國當了全球老大,光是美元霸權一項利益都不知道獲利多少。
俄羅斯和烏克蘭爭奪克里米亞,但最終克里米亞的領土可不是按照雙方的實力對比分配的,而是實力更強的俄羅斯獨佔了。
就連奧運冠軍也遵循這一原理,實際上冠軍很多時候可能只比亞軍強1%,但是奪冠獲得的各種利益可能是亞軍的十倍甚至百倍。
2023年中國人口出生僅有902萬人,有一些人覺得是好事,認爲人少了就不捲了,我倒是挺擔憂的,因爲從競爭的角度來講,按照我國人均壽命80歲計算,即使未來80年我國一直保持每年900萬人的出生人口數量,那麼人口也就只有大約7.2億了。那麼現在西方體系歐洲+美加+澳新+日韓有多少人呢?有10億人。
而且7.2億還是理想情況,因爲我們都知道900萬人的出生人口維持不了幾年還會繼續往下降,根本不可能連續八十年保持這個出生人數。
別忘了,我們面臨的壓力不只有西方,我們旁邊還有個把我們當最大敵人的印度,他們有十幾億人口,2023年經濟總量世界第五,以後會是世界第三。
認爲人口快速減少是好事,這是一種出於直覺的錯誤認知。
我國那些人口大量流出的地方,人口減少是最快的,那麼這些地方越來越不卷,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了嗎?
恰恰相反,這些地方越來越落後,經濟增速越來越慢,更沒有希望。
我去年春節回家的時候曾經寫了一篇文章,縣城的商販們因爲春節期間回家的人流而大賺了遠比平時多的多的錢,而在平時則生意冷清的多。
“人少就不卷”的理論在現實中出現錯誤的原因究竟是爲什麼呢?1:沒有考慮競爭的因素(人口總量的意義)人少就不卷的前提是,你的產業優勢還能夠保持,而不被別人奪走,而實際在競爭中,一旦失敗往往是全面崩盤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現在只有一億多人,又有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日子過得怎麼樣,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外非常落後,遠東邊境地區的俄羅斯人都跑到中國來買東西。
整個國家大部分出口是賣自然資源,沒有龐大的人口,即無法建立起齊全的全產業鏈,又無法建立起龐大的本土消費市場,更不要說恢復當年蘇聯的領土範圍了。
蘇聯是1991年解體的,到今天都三十年了,恢復當年的地位依然是遙遙無期。
華爲能夠在2023年打破封鎖,跟14億人的本土市場全力支持有很大關係,使得華爲能夠在2019年被制裁的情況下,2019-2023年連續每年投入上千億人民幣搞研發,拉動上下游產業鏈進步。
以2021年爲例,華爲6368億人民幣的收入裡面,有4133億來自中國大陸。如果華爲失敗了,庫存芯片用盡也搞不出國產芯片,那結果會是怎樣?華爲的營收並不會是線性減少,而是可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結局。
如果中國抗戰時期不是四億人而是一億人,我們會面臨什麼樣的局面?我們還有沒有能力逼迫日本必須發動珍珠港事變奪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再次強調,由於有競爭的存在,失敗的一方資源減少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全盤皆輸,當年日美貿易戰一打,日本的政界,產業界和金融界都清楚了,原來日本的高端產業發展是需要美國允許的,美國會一直不斷的找你麻煩,直到美國人認爲你不構成威脅爲止,當日本人明白並接受這一切的時候,日本走向高端的路就已經被封死了。
中國和西方的生育率都低於更替水平的2.1,不計算移民大家人口都在下降,這也是工業化社會和城市化社會的客觀現象,不可能回到2.1以上的更替水平了,但是中國2022年僅爲1.09,這個是低於西方水平不少的,西方大國的生育率主流在1.5-1.8之間。
這是疫情前的國外主要國家的生育率。
這些數據預示着,我們和西方的競爭會是百年維度的,即使我國經濟總量未來達到美國兩倍,也就是和西方經濟總量差不多,但如果我國人口總量以遠快於西方的速度萎縮,則總量上又可能會被西方趕上。
保持人口優勢,維持能支撐全球唯一全產業鏈和成爲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人口體量,對我們非常重要,而以當前的生育率看,這個遠期趨勢對我們相當不利。
2:對老齡化社會最大壞處是低增長和階層固化這一點缺乏認識(人口結構的意義)爲什麼全球各國如此恐懼老齡化,以至於要大量引進移民和勞動力。
根據日本法務省出入國管理廳2023年10月發佈的“在留外國人”統計報告,在日本的外國移民數量達到了3,223,858人,創歷史新高。(此次統計不包括三個月以下的短期停留,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
你沒有看錯,總人口1.25億人的日本,外國人數量竟然達到了300萬人以上,除了大約30.6萬外國留學生,還有14.7萬日本人的配偶等以外,大部分是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包括拿各種工作籤的,永駐的等等。
爲什麼連日本這種種族觀念較爲封閉的國家都在大量引進外國勞工,不僅是日本,隔壁的韓國也大量引進中國朝鮮族等移民,根據《韓民族日報》2023年11月27日報道,韓國政府27日召開會議,2024年以僱傭許可制進入韓國工作的外籍勞工規模被確定爲16.5萬人,創歷史新高,注意這個數字僅僅是今年計劃新引入外籍勞工的數量,不含已經獲得簽證的外國勞工數量。
臺灣則在大量引入越南,印尼的外勞等等,
香港當年的大陸孕婦闖關矛盾,也是因爲香港本地新生兒不足,因此規定在香港生產即可獲得香港身份所致。
可見不僅僅是西方,日韓臺港等都在大量引進外來勞動力。
注意了,日韓是全球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根據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佈的2022年世界機器人報告,韓國機器人使用密度(每萬名僱員的機器人數量)世界第一,日本世界第四。
有如此強的驅動力引進外勞,難道僅僅是因爲養老金不夠嗎?並不是,養老金不夠僅僅是老齡化社會的表現之一,
老齡化社會的最大壞處就是低增長或者不增長,而在老齡化初期表現爲社會經濟增速逐漸變慢,進入深度老齡化後就是低增長或者不增長,而低增長則直接導致階層固化
對於中國來說,低增長的後果其實比歐美還要嚴重,因爲別人是人均四萬美元了,而我國不過人均一萬三千美元,經濟增速已經跌到了5%的水平,和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人均GDP和收入都還只有臺灣二分之一,2023年經濟增速就已經跌到4.5%了。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由於中國領土的廣袤性,以及平均值高於中位數值的客觀規律,以2020年人均GDP爲例,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中只有11個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20個在平均水平以下。
而就算在這11個人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中,其內部也有大量地市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廣東省,2020年全省21個市裡面只有5個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深圳,珠海,廣州,佛山,東莞),其餘16個城市包括湛江,韶關,清遠,惠州,潮州汕頭等等,全部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多少有些意外的是中山市的人均也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所以現在全國不到1.3萬美元的人均GDP高嗎?一點都不高,還需要我們持續快速的增長一二十年才行。如果經濟增速逐漸停滯,那意味着我國是未富先老,階層固化成型,而在高增長社會纔有更多逆襲的機會。
低增長社會下,有限的增長蛋糕會彌足珍貴,高增長社會可以別人吃肉我喝湯,低增長社會別人喝湯我就只能舔盤子了。
想一下你的公司是不是這樣,高速增長時高績效員工加薪三千,你摸着魚也能加薪500,低速增長時高績效員工加薪500,你不加薪甚至還可能面臨裁員。
以爲人少就不卷,卻沒有看到人口快速減少的背後是人口結構惡化,老齡化程度加深,經濟增速降低,進入低增長甚至不增長。
其實高增長社會纔是最不卷的,在高增長社會,市場需求大,公司招人多,你考個清華北大,跟考個985,跟考個211,最後可能都到同一個公司工作。
下圖是某211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去向,注意不是985高校,但中建,中船,華爲,中興,上汽等公司合計去了八百多人。而這些單位即使放在全國TOP10的高校,也是熱門就業單位。
而在低增長社會,公司招人需求少了,那就要開始瘋狂卷學歷了,原來211就可以的,就必須考985了,原來985就可以的,那就要考清北了。
這幾年大家越來越感覺卷,其實核心原因就是社會總體增速降低了,
其實現在每年新進入就業市場的人都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了,每年人口不過一千六百萬左右,比八零後每年進入就業市場兩千五百萬人的規模縮小百分之三四十了。
我覺得與不增長相比,
老齡化社會其他的缺點甚至都顯得是次一級的缺點了,比如養老金不夠,唉我自己年輕時自己多存點錢吧,找個高收入的工作吧。
比如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比例高,交錢的人比例低,萬一醫保壓力大扛不住的時候,一些疾病的醫保支付比例可能會下調,唉我自己平時多鍛鍊身體,自己買醫療保險吧。
但如果整個社會就不增長了,那作爲個人辦法就不太多了,就跟股市天天跌,你作爲股民想賺錢可就太難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什麼是百年大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