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槍舌戰之外--兩岸三地大學生的辯論風尚
兩岸大學生的辯論比賽,風氣盛行已久,若細膩的抽絲剝繭,若加上辯論風氣興盛的香港,涉及比賽制度、問題建構、組織推廣等差異,兩岸三地的辯論風尚卻大不相同。臺灣在80年代時期的社會轉型,校園內產生輝煌的辯論風氣,迄今許多中國高校學習辯論的經點教材。以王文華就讀臺大時期的辯論隊爲例,當時臺大辯論隊的戰果輝煌,威名國內外,無論中文和英文皆是強項,臺大對決復旦一役,仍被視爲辯論教學和研究的典範。不過,現今臺灣大專校園內便無不關注英語辯論,反而因國內一些主辦單位逐漸重視閩南語,強調方言辯論的杯賽,逐漸興起。
現今臺灣的青商會和學生社團,支撐臺灣辯論圈的現狀。青商會着重辯論的技巧、倫理及傳承,仍以奧瑞岡制的「講求證據」及「交叉質詢」爲其推廣主力,不過辯論風氣在臺灣校園內逐漸衰弱,甚至出現高中職的辯論風氣,逐漸凌駕大專院校的趨勢。中國學子的辯論風氣一向盛行,因辯論產生的各行各業的人才不少,辯論網絡勢力更爲龐大,雖然中學辯論風氣亦逐漸凌駕高校,不僅是強調辯論技巧,亦在口語傳播和肢體表達下足功夫。中國呈現的整體辯論盛事,得力於政府與學校在政策及資源上的支持,選手優異的辯論成績,甚至是未來升學和工作的卓越條件。
中國甚爲注重唯物辯證的教育,不僅是辯論技巧,乃至於朗誦、演講及小品等,語言表達能力是從小到大不可少的學習。筆者曾親臨北大的百年講堂,目睹北大與清華法學院學生的校際辯論活動盛事,比賽過程甚爲精湛,辯士水準程度亦到達專業的水準。透過北京辯論圈友人的分析,北大和清華的校園辯論風氣不如人民大學,人大或許因學校特性和歷史傳統,人大的辯論風氣,可執全中國牛耳。當然,另一位自上海復旦畢業的朋友卻未必同意這項觀點,到不是說復旦的辯論水準有多高,而是近年來辯論成績優異的學校,已經不是中國這些的傳統名校。
辯論賽制的風氣盛行程度亦大有不同,臺灣校內盃賽近期以「新奧瑞岡制」爲主,但盃賽品質不易掌控,大型和正式的杯賽,時常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而新加坡制不僅着重臺上辯士的攻防,亦將場下的參與者納入比賽機制,近年來在中國逐漸成爲風潮,中國學生辯士強項在於辯論經驗百戰,氣勢較強,尤其在申論的清晰口吻、邏輯推演等是爲強項,質詢攻防的霸氣時常是臺灣選手的困擾,但缺點恐怕是愛搶話,甚至不留餘地,結辨像評審講評等過程,導致借力使力過當而產生論點攻訐的缺陷;相對而言,臺灣辯士的辯論風格,或許因發音或語調等特色,申論和答詢容易讓對手陷入迷蹤的困擾,不過質詢時的資料和論點的創新,時常讓對方辯友措手不及。
香港的辯論風氣和水準,時常讓兩岸辯論圈忽略或低估,刻板印象皆是香港選手普通話發音不精確,但這恐怕是先入爲主的偏見,內地學生在香港打辯論形成另一種風氣。辯論題目若涉及亦偏好專業性的政策命題,較少探討或辯論價值性命題,關於法律、會計、醫療等辯論題目,充分的專業認識強過詭辯的技巧。某次前往香港擔任評審時,亦曾領教香港大學生的辯論實力,香港學生辯論圈已朝向公務事務議題,但在於國際化和專業性仍具有專業優勢,恐怕更甚兩岸辯論界,畢竟普通話或國語辯得頭頭是道,但比不上用英文辯論時一樣琅琅上口。
●作者林士清,臺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