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機會 讓兩岸常來常往

(圖/本報系資料照)

陸生訪臺的消息,在6月初開始出現於各大臺灣媒體。其中聚焦在陸委會的作法,一開始有關單位當然以表歡迎,後來又表明專案申請須符合主旨,接着輿論矛頭又指向陸生訪臺費用高,堪稱「高級旅遊團」,再到後來陸委會則表示無法回答准不准許入臺,因其不是主管機關。一系列的報導下來,讓人看得有如霧裡看花,雲裡霧裡不知所以。

直到7月15日陸生抵臺,所有的準備似乎都還未來得及就緒。反之,回顧4月隨馬前總統赴陸祭祖,陸方所有的安排都是縝密且高效的,都不禁讓人覺得應邀前來訪臺的暑期回訪團,在臺灣也能感受到盡善盡美的服務品質。臺大作爲參訪院校之一,社團成員大約是來訪的一週前,老師才告知成員們,學生交流茶會的具體時間地點,並於讀書會時間討論接待的形式。無論如何,這樣的交流都是讓人引首期盼的,大家在面對即將到來的訪團接待更是難掩雀躍之情。

「乒乓外交」一詞在美中近代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象徵着在冷戰時期的敏感環境下,東西方世界一直僵持的意識形態開始「破冰」。這次訪團的隨行成員,有一位奧運金牌選手,她的名字叫丁寧。當我看到政治大學乒乓球隊同學與她互動時,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爲原來我們也可以放下心中彼此的成見,做一些軟性交流。在蔡政府執政的兩個任期中,因美爲抗衡中國大陸而逐漸有所親臺,臺灣也在這樣的國際趨勢下,減少與陸互動,無論是向美持續增購軍備項目,抑或是到美設晶片廠,這些都無形中刻意避開與中國大陸的直接交流,更像押寶式的選擇避險把重要的晶片製程,部分轉移到美國。現在的世代不同以往那般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但若兩岸能夠像1971年美中的「乒乓外交」那般,給彼此一個機會有來有往,這或許是一個好的重開機。

前總統馬英九曾於任內對兩岸關係提出「互不承認」、「互不否認」,即在憲法的定位下,兩岸皆不承認對方主權,雙方是一種特殊關係,彼此互不承認主權,且互不否認政權。

其實兩岸事務跟所有的事情一樣都是做中學、學中做,不斷溝通調整。兩岸在這麼多年的分治下,確實有了這麼一點點的不同,但相互尊重是基本。當兩邊都有了這些善意的表態,實際作法就要搭配好,其中包括接納不同立場的想法,不能有單方面的決斷,而是共謀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最後便是有來有往,在互動之下能夠讓人產生期盼,希望有一天雙方老百姓都可以自如的往返兩岸。(作者爲大九學堂第一期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