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沒有太多其他選擇”

參考消息網3月26日報道 對華“去風險”對西方經濟以及歐洲企業意味着什麼?

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3月20日發表的《與中國的衝突對西方經濟意味着什麼》一文進行了解答。全文摘編如下:

克萊門斯·凱澤正在華盛頓參加“2024年衛星會展”,這是他所在行業最重要的展覽會。不過,這位慕尼黑衛星互聯網初創企業裡瓦達空間網絡公司的經理沒有看到他的老商業夥伴——中國公司。

商業航天是已遭受地緣政治衝突影響的領域之一。美中這對昔日的經濟夥伴不再相互信任,並打算切斷已經形成的依賴關係。歐洲人必須找到應對大國衝突的方法。然而,一項新研究表明,衝突有可能變得越來越普遍。這是一場爭奪金錢和權力的全球拉鋸戰,而裡瓦達空間網絡公司等德國公司正身陷其中。

中國歐盟商會週三提交的報告顯示,各經濟集團正以不同的戰略應對這場衝突。該商會主席彥辭(延斯·埃斯克隆)解釋說,在新冠疫情期間醫療器械等關鍵產品的供應出現困難,俄烏衝突之後天然氣供應也出現困難,歐盟在此背景下“有針對性地”減少對某些商品的依賴。

關鍵詞是“去風險”。雖然美國現在接受了“去風險”這個概念,但它的戰略要激進得多,它不僅想把經濟風險降至最低,它的明確目標是“確保中國無法獲得關鍵技術”。沒有人能預測未來除了計算機芯片、港口起重機之外,還會涉及哪些技術。

克萊門斯·凱澤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這對德國公司意味着什麼。他自2022年起才加入裡瓦達空間網絡公司。此前,他是德國克萊奧互聯公司的高管之一。與裡瓦達空間網絡公司一樣,克萊奧互聯公司也打算在近地軌道上建立由數百顆衛星組成的自己的通信網絡,類似於美國投資者埃隆·馬斯克的“星鏈”。

凱澤說,我們必須明白,“在唐納德·特朗普出現之前”,與中國的合作“在政治上被容忍了很長時間”,甚至在航天等敏感領域也是如此。特朗普宣佈中國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並與中國展開貿易戰。克萊奧互聯公司就是受害者之一。

凱澤說:“壓力來自我們的美國合作公司。它們說只要我們有中國股東,就不能再與我們合作。就在那時,我們的商業模式崩潰了。”

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荷蘭機器製造商阿斯麥,該公司爲計算機芯片製造高度複雜的生產線。在華盛頓的壓力下,該公司不再被允許向中國提供最先進的生產線。

荷蘭經濟學家貝爾特·霍夫曼最近在多次採訪中研究了企業如何應對政治壓力。他說:“歐洲公司對本國政府受美國政策啓發而採取的對華立場持批評態度。它們希望‘更加平衡的’對華政策。換句話說,就是要制定一項更能傾聽企業利益的政策。”

發起政治反抗的主要是那些依賴中國的大公司。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梅賽德斯-奔馳公司首席執行官康林松,他公開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大衆和西門子等大公司目前正在東南亞等地投資建立獨立於中國的供應鏈。然而,根據霍夫曼的說法,在許多公司中,總部和中國子公司對於多元化發展需要走多遠意見不一。中國子公司認爲,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太多其他選擇。(編譯 聶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