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與重塑,券商行業不平凡的2023
2023年對券商行業而言是在重重壓力下尋求突圍與重塑的一年。
這一年,券商經歷了行情低迷、降傭降費、投行業務遇冷等帶來的收入衝擊。但與此同時,行業競爭白熱化形勢下,財富管理轉型加速,行業併購浪潮再起,券商生態正在悄然重塑。
回顧這一年,第一財經以六個“關鍵詞”,記錄下券商行業顛簸歷程中的關鍵足跡。
“降傭降費”帶來收入衝擊
2023年,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對券商收入帶來一定衝擊,也倒逼券商由“賣方銷售”向“買方投顧”市場轉型。
證監會7月份公佈《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其中主動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產品的管理費、託管費費率統一調降至1.2%、0.2%。12月8日,第二階段費率改革啓動,調降公募基金交易佣金費率、降低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
券商來自於公募基金的收入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佣金收入,主要包括券商代銷基金產品的銷售佣金、代購第三方服務以及研究所提供投研服務等獲得的分傭收入;二是券商參控股基金子公司,由子公司貢獻利潤收入。
因此,公募費改後,券商收入或將受到“三連擊”:一是權益類基金產品管理費率下調後,券商收取的管理費分成隨之下降。二是交易佣金費率下降,分倉佣金的規模縮減。其中,券商研究所收入主要來源於分傭,受到的影響也更大。三是基金公司收入下降及分配比例下調,分配或合併到券商的淨利潤也將減少。
而兩輪費改對券商的衝擊,已開始傳導至一線工作人員。“今年不僅在收入方面將會受到很大影響下降,業績壓力也會進一步加大,目前已有部分券商在考慮降薪裁員或制定新的考覈機制。”有券商分析師在與記者交流時稱。
在交易量和費率雙降的壓力下,券商機構服務格局亦將發生變化。銷售佣金的集中度下降,交易佣金支付走向以研究能力爲核心,研究所業務將更加重視研究能力的提升。而財富管理業務也將加速由“流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轉型,資產管理規模與投顧服務將成爲未來競爭的核心。
“併購重組”行業整合浪潮再起
在證監會表態支持投行併購重組之後,券商行業併購重組進程明顯加速。2023年的最後一個月,備受關注的四家券商併購案相繼傳來消息。
12月27日,華創證券母公司華創雲信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子公司華創證券擬控股太平洋證券的議案》。本次收購後,華創證券持有太平洋證券10.92%的股權,但能否在太平洋證券董事會換屆時取得多數席位,存在不確定性。
12月19日,推進兩年多的“平安+方正” 券商併購,上報合併問題解決方案的限定期已到,但相關方對此都未對外進行正面迴應。近日,中國平安對此事進行迴應時稱,“將從股東價值最大化出發,按照有關監管部門的規定和指引,穩步推進相關問題的解決”。
12月15日,證監會覈准國聯集團成爲民生證券主要股東,並在批覆中指出,民生證券應當會同國聯證券、國聯集團穩妥有序推進與國聯證券的整合工作。此前3月15日,國聯證券大股東國聯集團出資91.05億元,溢價55%競得民生證券30.3%的股權。
12月8日,浙商證券公告,擬受讓國都證券約19%股份,相關事項尚處於初步籌劃階段,交易方案仍需進一步論證和協商。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10多家券商股東拋出中小券商股權交易信號,優化自身資產結構,同時也爲券商提供了併購重組標的。
市場認爲,2024年券商併購將迎來窗口期。在一位證券行業人士看來,券商的併購重組充滿不確定性,需要不斷的嘗試和實踐。目前,併購重組的進程加快,未來以央企大型券商爲基石,地方國企整合爲主的中型券商爲核心,以創新驅動的互聯網中小券商作爲補充的券商新業態正在形成。
“IPO收緊”投行遇冷並轉向
在A股IPO、再融資收緊的背景下,券商投行業務承壓,收入受到衝擊。與此同時,投行業務佈局也開始發生轉向。
8月27日,證監會宣佈根據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同時,對於存在破發、破淨、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
上述調整舉措發佈後,A股股權融資規模節奏明顯放緩,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受到一定衝擊。
截至12月29日,A股全年股權融資總額11344億元,同比下降32.65%;融資企業818家,同比下降16.10%。從收入上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43家上市券商超過七成業務收入下滑,包括部分頭部券商在內,10餘家券商投行收入同比降幅超過3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23年A股市場整體融資縮水,但北交所成爲券商投行謀求業務增量的新陣地。今年以來,部分頭部券商北交所保薦承銷項目明顯增長,另外部分佈局北交所的中小券商,也在投行業務收入增長方面取得亮眼成績。
據瞭解,目前北交所正在加快落地直接IPO相關制度,這也吸引諸多券商關注,北交所成爲多家券商的必爭之地。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指出,明年北交所對投行來說是個機會,市場對北交所的估值、流動性以及轉板預期提升有所期待,企業的態度有所轉變,券商也在積極儲備直接IPO項目。
“兩融新規” 順勢發力兩融業務
今年上半年,兩融業務規模持續萎縮,上市券商的兩融利率集體下滑,券商“降費”競爭持續,兩融新規後,爲了進一步搶佔市場份額,部分券商的融資利率最低下降至5%,甚至有中小券商降到4.5%左右。
8月27日,證監會發布系列政策同時,滬深北交易所發佈通知,修訂《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
在此背景下,爲提升兩融交易活躍度,多家券商通過降費手段擴大兩融業務規模。Wind數據顯示,9月-11月,兩融餘額逐月回升,截至2023年11月末,滬深兩市兩融餘額爲1.67萬億元,較8月末提升6.43%;其中融資餘額爲1.59萬億,較8月末提升7.43%;融券餘額爲794.54億元,較8月末下降15.36%。
之後10月17日,爲進一步加強融券業務逆週期調節,證監會宣佈階段性收緊融券和戰略投資者配售股份出借。將融券保證金比例提高至最低80%,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參與融券的保證金比例上調至100%,並直接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員工通過參與戰略配售設立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出借。
近日,證監會就券商融資融券新規落實情況進行迴應,新規發佈後,證券公司通過發佈公告、修改合同、簽署承諾書等方式將新規要求告知投資者,同時,在完善系統方面,目前部分公司已上線新系統。整體來看,多數證券公司在落實新規要求上基本到位,但現場檢查也發現個別證券公司存在關聯方覈查不夠深入等問題。
“資管子擴容”加速財富管理轉型
今年以來,各家券商佈局資管子公司動作頻繁,券商資管子陣容持續擴容。
據統計,年內包括華福資管、國信資管、長城資管、華安資管、國聯資管在內,共有5家券商資管子相繼獲批籌建,券商資管子擴容至 30家。與此同時,今年申萬宏源資管宣佈開業。目前仍有包括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券商在排隊等候審批。
同時,在複雜的競爭格局下,各家券商開始尋求新的轉型突破口。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再申請公募基金牌照,進而佈局公募基金業務,是券商資管實現公募化轉型的路徑之一。
今年券商資管子擴容的同時,公募化轉型趨勢明顯。年內招商資管、興證資管公募資格相繼獲批,目前已具備公募資格的券商資管子公司達到10家。截至目前,已有14家券商及券商資管子取得公募資格。此外,廣發證券資管、光大證券資管、安信證券資管等均在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中。
一位券商業內人士曾對第一財經分析稱,當前多數券商資管業務受制於公募牌照的欠缺、投研能力不足以及私募發行模式等,資管規模受到擠壓。“一參一控一牌”政策後,券商進入公募賽道是大勢所趨,公募牌照的擴容也將爲券商帶來新的業務增量。
“嚴監管加碼”罰單數量激增
2023年,主板註冊制改革落地,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全面註冊制時代。在全面註冊制下,股票發行審覈上市效率不斷提升,中介機構的“看門人”作用也進一步強化。
在此背景下,監管對券商的監管持續加碼。今年以來,超過80家券商被罰,僅三季度監管開出的罰單便有近百張。
從處罰情況來看,投行業務、研報業務以及經紀業務均有涉及。其中投行業務和研報業務仍是 “重災區”。據不完全統計,年內有超過20家券商因投行業務被罰,多家券商涉及IPO業務違規。此外,研報業務罰單總計超過50張。
11月初,證監會通報了對8家券商投行內控及廉潔從業現場檢查的情況,並點名了包括華創證券、國信證券、萬和證券等在內的7家被處罰券商。通報顯示,檢查主要發現了四大類問題:一是內控制度不健全、有效性不足;二是“三道防線”把關不嚴;三是薪酬績效考覈體系不合理;四是廉潔從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壓實保薦機構責任方面,11月10日,證監會發布公告稱,對IPO企業上市輔導和現場檢查相關規則進行了修訂,並公開徵求意見。包括充分了解輔導對象及“關鍵少數”的口碑聲譽情況。其中,主要涉及企業違法違規、失信背信以及潛在風險等情況;針對首發企業檢查後申請撤回、檢查中多次出現同類問題、阻礙檢查等行爲將進行更嚴格的制度約束等。
2024年,資本市場將繼續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證監會表態將切實把監管“長牙帶刺”落到實處。展望新的一年,券商也將面臨“全鏈條監管”,要想在重重壓力中實現突圍和重塑,唯有加強內部治理和文化建設,守牢合規風控底線,歸位盡責,做好資本市場“看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