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腰體”實際上是“扶德體” 期待成爲時尚
近日,一位北大副校長髮微博,“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這一被網友譽爲“撐腰體”的表態,火爆網絡。
作爲一種網絡流行語,“校長撐腰體”可謂切合了當下之需。時下,因攙扶老人被訛的事件,特別是女童被碾而路人漠視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種道德大討論、大反思之中。這種“爲道德撐腰”的表態,有如此驚人的傳播效率,從一個側面折射着人們對社會美德的呼喚和渴求。事實上,社會個體有踐行道德與良知的責任,也應該有“不因踐行道德與良知而蒙受損失”的保障。只有在平等的社會槓桿下,個體的義舉才能形成整體的善風。
一些專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他們認爲“撐腰體”實際上是“扶德體”,蘊含着“扶起道德”的意味。我們是要“扶起摔倒的道德”,以撫平我們因小悅悅事件而產生的心靈顫慄。可是我們該如何去攙扶呢?是藉助國家立法還是公民覺悟,抑或是其他的什麼辦法?在筆者看來,立法當然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是依靠量化的立法來規範不可量化的道德,還需慎重;依靠公民自覺來重塑全民對道德的崇尚,雖然可行但無疑收效緩慢。依靠社會力量“爲道德撐腰”不失爲第三條路徑,而且影響和效果也很明顯。在這樣的路徑下,道德有了社會力量的靠山,個體沒有了行善的後顧之憂,自然可以“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
公共層面的很多事情,往往需要社會力量來撐腰。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依靠社會的自淨遏制道德的滑坡,不失爲“扶起摔倒的道德”的有效途徑。很顯然,社會輿論對這種“爲道德撐腰”的模式十分感興趣。北大的“撐腰體”一出,人大版、地大版、武大版等多個版本的“撐腰體”也迅速出現,並掀起一股網友造句風潮。這些網民的創作,正是一種對道德救贖的草根表達。
令人欣慰的是,類似的表達不單停留在網友的調侃上,而大有成爲全民版本的趨勢。成都一家公司就貼出了通告,鼓勵員工在老人跌倒後主動去扶,並承諾“扶出問題”由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合肥一些律師表示願意組團爲扶人者提供免費法律支持;一家網站發出倡議,希望更多的企業和單位加入到“扶一把”的聯盟中來。很多企業表示願意加入這一聯盟。“用自己的行動,讓大家知道,這個社會並非那麼冷漠”。
我們不妨爲“撐腰體”叫好,呼籲更多的社會羣體參與到類似活動中來,構築一道強大的社會道德後盾,以保證人們“對道德與良知的堅守”,沒有“糧草不濟”的後顧之憂。期待着這種“爲道德撐腰”的做法成爲一種時尚,期待着攙扶弱者成爲無須多慮的公民自覺。(記者李思輝)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