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心面對金錢的有錢人

誠心面對金錢有錢人。(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養成有錢人都有的「財富吸引力」!

只要掌握實現財富的心理因子+行爲模式

金錢與運氣就會隨之而來,生活也會發生巨大變化

【財富吸引力自評表】

□ 經過便利商店就會進去逛一下

□ 經常在 39/49 元商店購買物品

購物後會留下百貨公司紙袋

□ 收到 LINE 訊息就會馬上回復

□ 覺得跟人談起錢的事情很失禮

□ 和親朋好友吃飯會搶着先買單

--你知道嗎?這些其實都在消耗你的財富!

精彩書摘

誠心面對金錢的有錢人

●不要避談錢的話題

現今還是有許多人認爲,在他人面前談起錢的話題,是一種「沒品」、「下流」的行爲。

尤其是對於藝文工作者,大家都有着他們不在乎金錢,「滿腦子只想着創作出好作品」的理想印象

就算自認爲會在乎錢再正常不過,甚至就某個意義而言,這是我們最關心大事;但只要一說出口,就很容易會被說是「小氣巴拉」。想必有不少人,到最後會因此把涌到喉頭的話給吞了回去吧。

談到錢就是下流、沒品?

爲何談到錢就是下流、沒品呢?

我想被問到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沒有人能夠有好的解釋。

即使是像我一樣從事自由編輯和寫作的工作者,在接到案子時,也很難直接開口就向對方提出「這件案子會有多少報酬?」的問題。

如果沒有講明報酬條件勢必會讓人不知道是否該接下這件案子。

當然,對方事先講明報酬的情況也是有;不過要是對於金額有所不滿,也很難開口反應。因爲一旦直說,只會被貼上「態度惡劣」的標籤

所以,近年來除了演員歌手外,有愈來愈多作家畫家評論家等工作者紛紛開始聘請經紀人或加入經紀公司。

談判專家介入其中,不僅更容易提出我方的條件,和金錢相關的交涉也會進行得比較順利。

但是,我們仍然必須跳脫對金錢話題的偏見。錢的話題一點也不下流、沒品。金錢反倒是最容易展現自身社會評價的指標。

我們要學着用更自然、坦蕩的態度來談論錢的話題。

正因爲有對等的報酬產生,纔是所謂的工作。若是抱持着「錢的事無關緊要」的態度,也就難以期待一個人能創作出像樣的作品。

如果無法創造收入,就只是單純的「玩樂

這是我某位朋友例子

他是一位資金雄厚的資產家,就算沒有工作收入,生活也不成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公司出現虧損,他也毫不在乎地繼續工作,這讓跟他有長年交情會計師忍不住對他說:「你的工作是做興趣的吧。」

然而,我這位朋友還是沒有理會會計師的提醒,在工作上依舊我行我素。眼看着公司一再虧損,會計師終於對他說:「我看你的工作是玩樂性質的吧。」

像他這種對虧損毫不在乎的態度,就算會計師的話中帶有輕視之意,這也不爲過吧。

爲何很多人不談錢的話題?

「一談到錢就傷感情。」這樣的想法早已滲透民衆的日常生活。在日本父母多半會抱持着跟孩子避談金錢話題的態度。

愈是想隱瞞的事,愈容易激起人的好奇心,所以孩子自然會對金錢抱有強烈的興趣。

這種情況,從孩子一方面天真地想要昂貴的遊戲機,另一方面當學校告知要繳交活動費用時,又會一臉認真地擔憂起家中經濟狀況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

然而,每當孩子難得表現出對金錢的關心,父母卻往往會用「錢的事輪不到你來操心!」的斥責態度迴應。

這樣的經驗很可能就會在孩子的潛意識植入「不可以在他人面前談到錢」的印象。

(本文摘自《財富自由的吸引力法則》/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菅原圭

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曾任文案、出版工作者,現爲自由撰稿人。曾採訪許多商業界關鍵人物、作家、文化工作者等。他曾深入採訪日本經濟界執牛耳的重要人物、特立獨行富翁等,並發現他們有着不成文的共同習慣。當作者破除自己的壞習慣,開始學習有錢人的習慣後,不但情緒變得穩定,也不再會因慾求不滿而消費,生活中的一切變得有秩序,財富也開始隨之而來。作者研究了成功人士的思考方式、習慣與行動,並將其共通點統整成本書。

《財富自由的吸引力法則》/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