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爲中醫藥人才培養插上數字化“翅膀”
“您這種症狀什麼時候開始的?請讓我看一下您的舌苔……”近日,成都中醫藥大學的一間教室裡,學生們正通過5G傳輸系統與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診室中的患者交流。這是該校數字化臨牀操作技能牀旁教學的場景,也是該校推動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一幅“局部特寫”。
早在2007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就開始自主研發數字化課程中心——“天空課堂”;2019年,升級爲“掌上金課”平臺;2022年,迭代升級“暢學杏林”數字化課程中心,推動全校線上資源全覆蓋,打通線上線下、遠程臨牀等全場景,建立了一套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智慧教育模式。
打破時空侷限 爲師生構建“暢學時空”
病人不會按照書本生病,這是成都中醫藥大學師生們的共識,近年來,學校推動數字化轉型,讓課堂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學門診中,患者正在就診;學校教室中,學生與患者“面對面”交流。“不可能每人每次都跟老師進診室。如今,通過數字化傳輸牀旁教學系統,我們在教室也可置身真實場景,參與診療全過程。”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2022級學生趙亦心說。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鬍一梅介紹,2020年以來,學校分批完成200餘間教室的智慧化打造,實現智慧教室全覆蓋。多種類型的智慧教室,可滿足師生開展小組討論教學、臨牀帶教同步視教、多窗口對比教學、翻轉課堂等。
“教學不只在課堂,課堂也不只在教室。”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又在該校工作了10餘年的臨牀醫學院教師楊晗感嘆於最近幾年教學形態的巨大改變。
就在記者採訪前一天,楊晗剛剛完成她的AI形象信息採集,包括她的聲音、微動作、表情等,系統將基於她的課程內容,爲學生生成一位“AI學伴”。“AI學伴”作爲教師的“AI分身”,可針對學生疑惑,個性化出題訓練、答疑解惑、查漏補缺。
從傳統的口耳相傳,到新興數字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成都中醫藥大學數字化轉型打破時空侷限,爲師生構建起一個“暢學時空”,也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構建知識圖譜支撐學生個性化發展
中醫藥相關的知識點繁雜零散,卻又互相聯繫,如何幫助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規劃,在“知識叢林”中明晰自我能力成長路徑?
成都中醫藥大學利用數字化手段,創新推動課程知識圖譜建設,一方面,全面解析課程要素,形成課程學習思維圖譜,構建個性化學習路徑;另一方面,跨教材、跨課程、跨專業構建知識關係網,爲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有力支撐。
正在學習鍼灸的趙亦心對此深有感觸:“人體經脈穴位複雜,一個病症往往涉及多個穴位,可書上穴位知識是按章節而非病症呈現的,要通過書本搞清楚並不容易。通過知識圖譜,我們就能更加便捷、清晰地搞清不同經脈穴位間的聯繫。”
與此同時,依託國家級中醫藥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和“暢學杏林”平臺,成都中醫藥大學融合校內外各平臺課程資源,有效解決課程資源分散問題,讓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拓展學習邊界。
該校中醫學專業2022級學生何涵卓對腫瘤學很感興趣,但腫瘤學在中醫內科學的本科教學中課時並不多。“通過線上平臺,我可以自主學習更多腫瘤學相關知識,包括西醫和中醫治療案例、前沿研究等,這比自己尋找學習資源更爲方便。”何涵卓說。
課堂數據畫像 精準評價培養目標達成度
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指向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科學評價人才培養質量?藉助數字化手段,成都中醫藥大學推動教育評價更加便捷、更加科學、更加精準。
“所有課程設計都要圍繞學生最終學習成果,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都要對應到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楊晗告訴記者,學校依託“暢學杏林”平臺,構建起一套“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支持下的中醫藥多維智能評價體系,將人才培養目標拆分、對接至專業和課程建設目標分解點,形成人才培養標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係網,科學評估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
2024年,基於AI數據分析功能,“暢學杏林”開通線上巡課督導,以前沿知識、課程思政、課堂互動等元素作爲課堂質量評價要素,進一步完善基於AI大數據分析的課堂畫像,輔助支持開展智能化課堂評價。“平臺依據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等維度,對我們的課堂進行全面分析,可以使教學評價更加精細化、精準化。”楊晗說。
此外,成都中醫藥大學通過真實案例採集,搭建結構化臨牀案例庫,支持學生基於案例開展自我學習和中醫思維養成的分階評價;依託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支持“教—訓—評”一體化辯證思維評價體系……這些立體化的自我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心裡有數”,學成後“胸有成竹”。(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葛仁鑫 通訊員 何元凱)
作者:葛仁鑫 何元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