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平: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徹底治癒腫瘤

採寫|章劍鋒

海報|盧鑫彤

出品|本站科技《科學大師》欄目

一、陳列平是誰?

人頭攢動,連門內過道上也站滿了人,有的人站久了,乾脆席地而坐。站着的和坐着的人,都在神情專注地引頸而聽……。

這不是娛樂明星出現的場合,而是在一個關於腫瘤免疫治療的學術演講現場,演講人叫做——陳列平。

他的身份,是美國耶魯大學UTC癌症研究講席教授、免疫學家,被譽爲全球腫 瘤免疫治療先驅之一,但這還不足以完全概括他在國際腫瘤免疫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一度,他被視爲是最有潛力摘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呼聲很高。去年,當該獎項最終宣佈獲獎人名單時,他卻不在其中,這激起了好一陣的輿論波瀾,議論者的言辭之間,不乏慨嘆、不平、難過、遺憾。

“有媒體當時採訪我,我說我曾經也感覺有點傷心,但是也就傷心個30秒,一分鐘後我就不傷心了”。

去年10月,陳列平在北京參加一個重要學術會議期間,對本站科技《科學大師》記者這樣說。在面對面的採訪中,他把得諾獎比擬爲買彩票,因爲能中獎的人總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可能做了很好的成績,但是他不一定能得獎。但是你也不一定說他就是一個比諾獎獲得者差的科學家,有的人甚至可能還要更好。”

與諾獎失之交臂,非但不使陳列平黯然失色,反而使他的名聲更加響亮,走到哪裡,都會被慕名者包圍。

“2010年去美國腫瘤學會的年會(演講),當時只有15人在聽,而且都是跟我們有一定關係的人,很冷清。五年以後我們又去做報告,報告的主題是所有有效治療腫瘤的方案都需要免疫系統的參與,這些治療纔可能根治腫瘤。那個時候底下坐的人比現在還多,都站滿了,防火隊員都說不能再增加了。”陳列平的老同學、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病理學教授傅陽心在去年的未來科學大獎論壇現場講述他們由冷轉熱、峰迴路轉的跡遇。

陳列平的成就與癌症免疫療法密切聯繫在一起。簡單來講,就是他的實驗室發現了具有抑制腫瘤免疫反應功能的PD-1/PD-L1通路,揭示了腫瘤在生長過程中抑制免疫反應的此類主要機制並鑑定了關鍵分子,首先建立了以PD-1/PD-L1通路爲靶向的癌症免疫療法,從而爲抗PD-1/PD-L1藥物的研發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個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光只是在理論上而且是在臨牀實踐上揭示出,醫學上可以通過調高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殺死腫瘤細胞,而這比起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對腫瘤的長期療效有着更好的效果。(1)

“臨牀試驗證實了在目前十餘種晚期癌症,包括肺癌、腎癌、黑色素癌、淋巴癌、頭頸癌、膀胱癌、三陰乳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腸癌、腦膠質癌等具有顯著療效。”。陳列平擔任義務科學顧問的科普平臺“咚咚腫瘤科”這樣介紹PD-1/PD-L1搞體藥物療法的成果。(2)

“以PD1爲基準的腫瘤免疫治療是劃時代的醫學壯舉,列平教授的貢獻非常重要。第一次向全世界宣佈免疫系統可以把腫瘤給殺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論。”全球知名藥企賽諾菲集團全球研究部總裁劉勇軍說(3)。

當你瞭解這些信息之後,也就不難明白,爲什麼陳列平走到哪裡都會被衆星捧月一樣受到人們的圍繞和關注。那是對生命代碼被破解的某種本能反應和關切,很多面臨死神威脅的癌症病人等待拯救,因爲這位科學家的研究而大大提升逃脫的機率。而更重要的是,推動了這項舉世矚目的科研進展的科學家,還是中國走出去的。

二、劃時代的科研發現

陳列平和他的團隊在1992年到2002年間,率先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特別是腫瘤細胞上過度產生一個免疫球蛋白樣的分子,將其命名爲B7-H1(現在又稱PD-L1),並證明此分子的過度表達,選擇性地抑制了腫瘤微環境中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他的實驗室還和其他實驗室共同發現 B7-H1 (PD-L1) 通過結合 PD-1 對免疫細胞的激活起抑制作用。

2018年諾獎獲得者名單揭曉後,國內知名的專業自媒體《知識分子》曾刊文對陳列平的研究進行了上述相關介紹。

根據這些發現,陳列平及其團隊首先發明用單克隆抗體阻斷 PD-1/PD-L1 的結合,動物實驗發現這樣可以抑制腫瘤生長,這爲抗 PD-1/PD-L1 抗體藥物的臨牀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 年,陳列平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發起並幫助組織了第一個抗體治療的臨牀實驗,證明PD-1抗體對惡性黑色素瘤、腎細胞癌和肺癌是有效的。現在,PD-1/PD-L1 抗體被譽爲“腫瘤治療抗生素”。(4)

《科學大師》記者瞭解到,不同於傳統的手術、放化療和靶向藥治療等癌症治療方法,PD-1/PD-L1免疫療法,可以通過相應的機制,使人體衛士T細胞能正常發揮作用,持續識別出腫瘤細胞並進行清除、殺死。臨牀效果來看,這種全新的熱門療法,不僅可以避免傳統放化療對免疫系統的破壞,在患者治癒率和成活率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目前,我們可以利用PD-1/PD-L1抗體完全治癒大約10%的已經被判了死刑的晚期實體癌症患者,這些患者經過治療,已經超過五年完全沒有腫瘤。另外還有同樣病人中的至少20%,可以顯著的延長生命,這是個鼓舞人心的巨大勝利。”陳列平自己這樣講。(5)

陳列平的老同學和合作者傅陽心進一步向本站科技《科學大師》解釋,晚期腫瘤化療中,平均的患者存活率只有3%左右,少數腫瘤可能高一些。但是PD-1/PD-L1免疫治療能夠超過20%。“當然這些病人,有一些可能過了幾年也陸陸續續去世。但是到現在爲止,這些治療也有10%左右就算治癒了,可能五年、十年都不再復發。”

癌症對於人類的威脅,到了什麼程度?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去年發佈了一份最新報告稱,經估計,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數在“迅速增長”,僅2018年一年就新增1810萬病例,死亡人數高達960萬。到本世紀末,癌症將成爲全球頭號“殺手”,也是阻礙人類預期壽命延長的最大“攔路虎”。(6)

《科學大師》從相關的癌症生物學家那裡瞭解到,癌症極其難治,是因爲癌細胞多變,它的基因組不穩定,而且同一腫瘤中不同癌細胞之間存在多種層次的異質性,在漫長的潛伏期內,癌細胞一直在和人的身體免疫系統作鬥爭,不斷積累突變,並分泌各種因子改變自己的微環境,躲開或削弱人體免疫系統的控制。

不管是對《科學大師》記者,還是在其他場合,陳列平不止一次說到,“腫瘤不是等着免疫系統來殺傷,它會反過來影響免疫系統,不讓免疫系統殺傷它。”

不過,他的研究證實,人體的健康“長城”免疫系統並不是完全的失靈,它仍然是腫瘤的“殺手”。

“一方面是快速的殺手,淋巴細胞一激活,見到腫瘤馬上就殺掉,這是比較快速的效果。但是免疫系統對腫瘤還有一個慢性的殺傷,也就有一個記憶細胞(Memory cell),一旦產生了正確的記憶細胞,可以終身在這裡殺腫瘤。這跟打疫苗是一樣的,小的時候打了疫苗以後很多情況就不用再重複打了,就是因爲產生了記憶細胞。”(7)

陳列平介紹,PD1/PDL1療法最重要的一項臨牀觀察就是能夠幫助免疫系統產生長期的記憶細胞,一旦將免疫系統調整到長期的記憶細胞狀態,可以日夜不停地消除腫瘤,病人就可以長期存活,不必整天用藥。(8)

陳列平把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缺陷比喻爲被阻塞不暢的水流管道,提出可以通過醫療策略識別、糾正並解除這種阻塞,使之恢復正常的抗腫瘤免疫功能,同時也不會危及“管壁”——指各種治療副作用。(9)

在這方面,據 陳列平的觀察,PD-1是目前被證明確實可以恢復免疫系統功能的正常化免疫治療,他說,這種療法是把“戰場”引到腫瘤周圍去,人的全身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副作用要低很多。其他的治療,目前來看都失敗了,或者在這方面效果都不太好。(10)

三、從不被待見到衆星捧月,板凳是慢慢坐熱的

採訪對象告訴《科學大師》,在PD-1被陳列平等人發現並提出之前,傳統醫學界一直相信,人體免疫系統在癌細胞的攻擊和增生面前束手無策,無能爲力,陳列平的發現,對這一認知造成衝擊。

“當時在學術界,對這個是非常不相信的。因爲他們覺得腫瘤不就是正常組織的一個變異嗎?就是一個正常組織長太快了,那你免疫系統怎麼會去攻擊它呢?”傅陽心向《科學大師》記者回憶,十幾年前,當他們在做腫瘤免疫研究的時候,遭到過不少人的笑話。

據他講,傳統醫學界原來陷入到某種認知障礙中,“腫瘤的抗原並不是特別強大,所以不通過免疫治療去調節它,靠自然的免疫系統來攻腫瘤,機會很低。過去傳統的做法,因爲不相信免疫治療,傳統都是用大劑量的放療和化療,免疫系統都破壞了。最後還是失敗了,所以腫瘤其實難治療。如果以後腫瘤免疫治療和現在這些治療結合在一起,我想做得好的話,我們能夠提高到百分之五六十(存活率)。”

陳列平的發現,並不是最開始一炮走紅轟動學界,有一個從不被待見到受到重視的過程。這個週期,據傅陽心講,約在1999年到2004年之間,一方面,在這個週期裡陳列平繼續在頂級學術刊物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另一方面,又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作,主持臨牀試驗,平臺知名度有了,自己的研究也漸漸出名,學界纔開始重視起他來。

名聲在外,學術報告邀請也多起來。2004年,陳列平對傅陽心講,他每年大概會外出講課20次。陳列平也樂於爲此奔波,“披星戴月”,到處宣講他的工作。

免疫學界,最初就存在學術競爭問題。傅陽心說,陳列平當初就面臨着不對等的競爭,相關的同行,資歷和地位都勝過陳列平,名氣也更大,同樣一個課題,兩相比較之下,在陳列平與其他科學家人選上面就會有所衝突,陳列平會吃些虧,失去一些機會。

傅說,“在美國也是論資排輩。你要是大教授,(論文)發遲幾個月也沒問題。然後到時候請去做報告,都是以他那個爲主,陳教授被請的機會可能就少一點。然後經過幾年以後,當然有些還是會請陳教授,但是美國肯定也是論資排輩的。”

比之於十年前遭到的冷遇,陳列平現在炙手可熱,免疫治療也直線升溫,據陳列平自己告訴《科學大師》,有好幾千個臨牀實驗先後在進行。

他不止一次在各個場合直言,應該回到基礎研究,才能走得更遠。

“Lag3這個分子最近發現根本還沒有弄清楚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更不要談怎麼用於治療,但是現在至少有五家藥廠已經開始臨牀實驗這個抗體,或者準備上臨牀。現在早期臨牀的結果我們沒有看到非常好的結果……所以說我覺得現在腫瘤免疫治療很火,很多人在試驗新的分子,但是基礎的問題要先搞清楚。”(11)

陳列平對製藥環節的不健康現象也有看法,稱有的藥廠想把腫瘤變成慢性病,讓病人可以吃一輩子他們產的藥,陳列平明確表示自己對此“很反感”。“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徹底治癒腫瘤。可能我們比較理想化,但這確實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PD-1/PD-L1抗體治療,讓我們向這個目標進了一大步。”(12)

四、論文從“中華派”一路發到“國際派”

陳列平,1957年生人,祖籍福建泉州。1986年之前,他均在國內求學,先後在福建醫科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攻讀,專業方向是腫瘤免疫治療。

陳列平有着不錯的體能,在體育方面,他曾多年拿到福建省的七項冠軍,人們認爲他是當運動員的料,但他卻當了科學家。

同爲協和同窗的傅陽心回憶,當年陳列平研究巨噬細胞怎麼吞噬腫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半夜還跑出去做實驗。

當年在福建讀書的時候,陳列平的導師是北京下放去的,悉心教導,給他打下了不小的基礎。當他進協和醫院的時候,他被同學視爲已經有一個很雄厚的基礎,比一般的學生懂得多。入學兩三年,就開始發論文,當時他們的文章主要是發在國內頂級的體制內學術刊物上,如《中華醫學》、《中華消化》、《中華呼吸》、《中華免疫》等,他們戲稱這些刊物爲“中華派”。

但那時他們對客觀的科研條件與環境不感到滿意,上世紀80年代,也就是一些簡單原始的桌子、試劑、顯微鏡,而他們看到國外的同行文章,不無觸 動和嚮往,傅陽心說,“他們做得有聲有色的,我們就覺得應該到美國來學習一下。”

協和醫院當時流行赴美留學,沒有任何關係和背景, 陳列平和傅陽心一前一後也都摸索着出了國。

陳列平在協和已經拿到碩士學位,在國內有相應的研究基礎,當時順利申請到美國做訪問學者(後轉讀博士)。做訪問學者期間,陳列平拿的工資是每月1.2萬美元,要知道在那時候,中國的萬元戶還很稀有。

在科學道路上,陳列平早年一直在勤奮地做實驗、發論文。

1992年在全球頂級的《Cell》(細胞雜誌)上發表介紹共刺激機制的大塊頭論文《B7反受體對T淋巴細胞分子CD28和CTLA-4的抗腫瘤免疫共刺激作用》(英文:《Costimula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the B7 counterreceptor for the T lymphocyte molecules CD28 and CTLA-4》),自此嶄露頭角。

1999年,陳列平發現人源 PD-1 的配體,論文《B7-H1是B7家族的第三個成員,共同刺激T細胞增殖和白細胞介素-10分泌》(英文:《B7-H1, a third member of the B7 family, co-stimulates T-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terleukin-10 secretion》)又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al Medicine》(自然醫學)上發表。這陸續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文,構建起了他在免疫學界的地位,用現在的話來講,是正式封神。

陳列平能夠取得研究上的成就,據採訪所知,與他科研道路上不差錢有不小的關係。

博士畢業後,陳列平到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從事研究工作,那是當時一家世界上水平前列的免疫治療機構,因爲在公司裡頭不用申請經費,一應設備條件也具備,他可以一心一意做研究。一年後,公司人事架構調整,他接手了實驗室的負責人工作。前面講的1992年在《Cell》上發表論文,就在這個時期。這篇論文在國際上的援引率,據說已達到上千次。

陳列平自己在接受《科學大師》採訪 時,也談到了不用過多投入精力應付外部壓力(發論文、拿獎、設定任務指標、申請經費等)對於科研的助益。

“我們基本上把它忽略掉,我們按照我們自己的思路做。有的科研趨勢是不能夠有太多的外面的壓力,或者各種各樣的要求。這些都不要想,這些都沒用,對你的科研上都是沒幫助的。關鍵是要有一個正常的心態。你做這個就是你正常的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做纔可以。”

五、“不倫不類的科學家”

“不倫不類的科學家”——是陳列平對自己的戲稱。(13)

他現在的身份,不光只是在實驗室裡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他還開公司,還進入到醫學轉化應用環節,還當了生物製藥公司的獨立董事,爲免疫藥物的生產應用奔忙。他解釋,最開始是因爲發現了PD1、PDL1分子,他想推動臨牀應用,當時大家都不進去,“逼得我要去學做製藥、臨牀實驗等等,學了很多”。

公開信息顯示,由陳列平創始的NextCure公司到2018年爲止,已經完成了A(2016年融資6700萬美元)、B(2018年融資9300成美元)兩輪融資,而在今年5月,該公司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開盤短短三小時股價暴漲32%。(14)

“他成立公司主要的目的還是爲了通過他的意志來推動臨牀試驗。要是不通過他自己的公司,他通過別人的公司,最後公司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很多不同的看法,外面專家的意見,包括髮明者專家的意見,只是佔很小一部分,最後都被扭曲掉了。所以他就下決心自己做公司,自己推動,自己覺得應該怎麼做這個實驗……實驗的臨牀應該怎麼設計,爲什麼要這樣設計,他能夠講得很清楚。所以在這方面,我想他也是花了很大的時間。”傅陽心說。

創建NextCure公司時,陳列平的想法是,一旦發現潛在靶點和基本原理,就能在發表論文前推進到臨牀試驗,節省科學研究在臨牀推進的時間。(15)

傅陽心告訴《科學大師》,陳列平不止成立了一家成功的公司,也轉化了不少東西,他認爲老同學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他也參與過和見證過陳列平在其中是怎麼奔忙的。

在實驗室以外,陳列平要忙於見投資人,籌資找錢,有時候談上幾十家,不成功的居多,最後投下來了,投資人關注就是怎麼儘快獲利,關心臨牀的結果和進展。

另一方面,陳列平要推動治療多中心臨牀試驗,需要和各個醫院的醫生密切溝通,每月每星期都會有形式不一的座談、討論。

傅陽心一度與陳列平有合作。據他所知,陳列平面對的是一攤複雜的事務,“摻雜的因素很多,錢怎麼來的、這個怎麼花的,醫生、病人、護士(各種主體),而且中間經常會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病人、意想不到的事故,這些怎麼解決。 因爲現在很多臨牀醫生會找我們。很多臨牀前的動物實驗,他們都會來問你劑量怎麼樣、怎麼用、爲什麼這樣用。你都要去跟他講,你不講清楚,他們做出來,最後就做錯了。”

陳列平已經過了60歲,按照同是科學家的傅陽心的說法,這個年紀在臨牀醫學上具有優勢,無論是在經驗上,還是學術資本的積累上。因爲生物醫學的貢獻,最終要看研究成果在臨牀上所發揮的作用。而一般到了50歲以後,慢慢纔有這個能力去做臨牀試驗,把基礎研究轉化成臨牀成果,這是一般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實力的年輕學者辦不到的。到了50歲以後,“這時候你說話,人家也願意聽了,纔有可能推動。”

六、“幾年之內,免疫療法上很可能會出現更大突破”

20多年科研歷程走過來,陳列平也有失去方向感的時候,他告訴《科學大師》,堅持下來的這個過程中需要耐心,甚至要有長期得不到結果的心理準備。

“有時候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發現結果都沒有達到預期,或者結果和你想象的都不一樣,你就知道你的路走錯了,那麼通常就需要不停的調整,我們就是不停調整的過程。目標比較清楚,我們知道腫瘤,某種腫瘤,我們要治好腫瘤,所以方向如果一旦定下來,相對就比較好了。你也一條路走不通再回來,再換一條路再走。”

在去年的採訪中,陳列平把目前的免疫治療形容爲在爬山,在瞭解到腫瘤的生長與免疫系統的關係以及如何捕捉和殺死癌細胞的原理之後,陳列平說,這個大的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楚,現在是爬到了半山腰,距離山頂並不遠了,但越到這個時候,越有很多事情要做,因爲還有許多機理要進一步弄明白。

陳列平認爲,當前是一個很好的時候。他的預感是,幾年之內,免疫療法上很可能會出現更大突破。關鍵在於大家已經知道大方向是什麼樣的,只是明確各種機理需要做工作,而一旦大家都投身其中,速度會加快。

不過,陳列平也說,他現在依然處在孤獨之中。

十幾年前,那時候的孤獨是不被主流學界認可,而今,他的孤獨,是要一反自己引發的潮流,走上逆向創新研究的探索之路。

當大家一窩蜂都投入到看起來已經有收效的免疫治療技術上的時候,陳列平的重點轉移到了對免疫治療無效的病人身上,想弄明白:那些病人爲什麼無效?無效的道理是什麼?能不能找到使無效病人也產生療效的方法?在他自己感覺,探討的東西比別人要早很多,這也是孤獨的事。

目前的PD1-PDL1療法,有大約20%的病人病情會得到控制,而還有80%的腫瘤患 者作用有限。

據陳列平向《科學大師》介紹,PD-1、PD-L1進入臨牀試驗的2007年,他們就知道這個藥肯定要成了,之後他們就開始轉向,探索新的療法,以期實現對更多無效病人的治療。

在接受採訪時,陳列平就提到,在這方面他們已經掌握一項新的療法,尋找到了全新的靶點,正開始臨牀實驗。

2018年冬天,陳列平團隊在全球頂級的《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闡明瞭一個新型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的分子機理,論文提出,在實驗中,他們發現,FGL1與LAG-3兩個蛋白的結合,會抑制殺癌的免疫系統T細胞,使癌細胞逃逸,而這條逃逸通路,是獨立於PD-1、PD-L1通道的,如果阻 止了這兩個蛋白的結合,敲除掉FGL1基因,實驗顯示,抗腫癌免疫力會得到提高。在這個論文發表後,輿論上有聲音認爲,陳列平團隊這一發現,有可能帶來新型癌症免疫療法。(16)

而今年上市的NextCure公司,據相關資料介紹,即:正在開發下一代腫瘤免疫療法,以解決對標準治療或現有免疫療法無反應患者的有限治療選擇。(17)

七、“別人治不好的腫瘤你要治得好”

陳列平每年會有不少時間回國進行學術交流,他現在還擔任着母校福建醫科大學的免疫治療研究所所長。

據他告訴《科學大師》,2014年美國FDA批准了免疫療法藥物後,中國很多製藥公司也在跟進生產。雖然中國藥監部門還沒有審批過一個這方面的藥,但是他了解到,很多藥廠的臨牀實驗已經接近結束,試驗結果也還不錯,向藥監部門申報審批的達三十多個,比歐美還多(2018年10月採訪時的數據:美國批了六個藥品,還將批三四個) 。在陳列平看來,中國三十多個藥出來後,正面來看,對病人是好事,因爲藥一多,價格肯定便宜。

這個情形,與他之前試圖將技術推回中國不暢也是截然不同,當時得不到什麼支持,人們響應也不積極,《知識分子》用“鎩羽而歸”來形容當時他在國內的被冷遇。

選擇走免疫學的道路,和陳列平的人生經歷有極大關係。1980年代還在福建的時候,他有過一段當醫生的經歷,在醫院的腫瘤科上班,那是一個“很慘”的所在,化療藥只有很少幾種,在他眼裡,每個病人進病房都很清楚自己必死無疑。而他們醫生所能做的,只是讓這些病人多活幾個月,因爲藥物毒性很大,這最後幾個月病人付出的代價還很大。

“我天天看到這樣的情況,但什麼都做不了,然後看着病人去世,這是一個很難受的工作。”後來他考進協和醫學院,挑選了離臨牀轉化比較近的免疫學,自言,“這輩子還能看到療法問世”。(18)

人生的跡遇有時候顯得神奇,陳列平當年如果不熱切想着要出國留 學, 出國後又如果環境不允許他可以一心一意做研究,今天他在免疫療法上面的科研成就,也許就無從談起。

和任何科研專業一樣,陳列平追求的是有所開創。他曾對學生們講,你如果只是能夠在別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做錦上添花之類的研究,那相對比較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要開創新的領域,能夠解決一些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科學的陣地是要找到新的東西,找到人家不理解的東西。”陳列平對《科學大師》說,“在我們這個腫瘤領域,那又是很清楚的,目標非常明確,別人治不好的腫瘤你要治得好,這個就是基本的目標。”

(吳夢陽對此文亦有貢獻)

附:

相關資料的援引及參考:

(1)(4)引自:《知識分子:陳列平與諾獎失之交臂,但他的貢獻遠比諾獎重要》等資料文章。

(15)(18)引自:藥明康德:專訪陳列平教授:說到免疫治療,我有些不同看法;

(14)(17)引自:MedTrend醫趨勢:3小時暴漲32%!陳列平教授創辦的NextCure成功上市、新浪醫藥:禮來牽手陳列平創辦的NextCure公司 打造下一代腫瘤免疫療法

(16)引自:BioArt:陳列平團隊發現又一腫瘤免疫逃逸新通路;學術經緯:祝賀!陳列平團隊《細胞》發文,有望帶來新型癌症免疫療法等資料

(2)(5)(12)引自:咚咚腫瘤科:《我們要徹底治癒癌症——專訪腫瘤免疫治療泰斗陳列平》

(6)引自:光明日報:2018年全球960萬人死於癌症,如何看待癌症將成頭號“殺手”

(3)(7)(8)(9)(10)(11)(13):未來科學大獎論壇上的嘉賓發言

(19)本文海報照片,採用自福建醫科大學美國校友會網。

關注本站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科學大師”,即可查看所有科學大師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