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一個人受教育是隨時隨地的
▲學校不是問題意識的「垃圾處理場」,當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早就被滿滿的個別科目切割得那麼零碎,哪裡來的空間再塞給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一個人受教育是隨時隨地的,爸媽爺奶可以給,兄弟姊妹可以給,親戚鄰居可以給,電視和網路世界更俯拾即是。
真要進到教育機構,老師不只課堂授課可以給,學校教職員在課外接觸的一切時間也能給。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對其他人都可能是警惕、教訓、風範或形塑,都是教育的部分展現。
每當有重大社會案件,輿論總有種要加強教育的呼聲,然後,誰該負責教育,又自然落到好像「教育專業戶」的學校機構頭上。
問題是,學生待在學校的時間,被個別科目切割得那麼碎,還有什麼空間塞給各式各樣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情感教育、溝通教育、自我認知教育、獨處教育、生命教育,都很重要,卻不該、也不必是中小學課堂設計出來的一堂堂鐘點課。學校不是問題意識的「垃圾處理場」,好像只要把問題掃入學校嚴加管教,我們就會擁有下一代潔淨的天堂。
「臺灣的教育功能揹負的期望可沉重了,以後出社會要用的本事,怎樣發覺自己的興趣,怎樣談戀愛,怎樣處理你愛他他不愛你的痛苦,怎樣鍛鍊身體,怎樣合羣,怎樣考上爸媽期望的學校,怎樣擁有在國外生存的語文能力,怎樣解三角函數,怎樣用母語跟阿嬤阿公溝通,怎樣寫好一封電子郵件,最近聽說還要加上怎樣寫程式。」
連當年文化部一番好意,招標做出來電影和流行音樂的補充教材,想要提供教育部塞進「藝術與生活」課程,國教院沒反對,招標廠商做好內容、印出紙本、架好學習資源網站、辦過教師研習營,看起來是功德圓滿。
結果,我隨便問一個朋友小孩的北市小學高年級生,他連看都沒看過這教材,遑論在一學期的音樂課中,真的擠出時間補充過流行音樂教材。
而文化部繼國小高年級補充教材後,續進行國、高中電影和流行音樂補充教材編寫。我想,照樣,教育部會收下吧,但全國小學到國高中有沒有執行,執行到什麼程度什麼成就,我想也沒有太多人會關心此事,遑論督導。
學校時數就那麼多、科目不斷增加,我是怕樣樣事情一落入偉大的教育部管理,就成爲毫無生命力的課程。
談戀愛,認識身體,平衡情緒,瞭解認知,斷舍離,尊重非異性戀者,培養著作權……所有的事情不可能塞進我們的課綱、課本和授課時數,但卻可以(也應該)設計到所有生活環境中,讓爸媽、親友、師長、媒體乃至一般大衆實踐,只有風行草偃、耳濡目染,我們纔可能擁有「相信大人說的真是那麼一回事」的年輕一代。
好文推薦
陳樂融/「塑料王國」:跪着也要走完的物質人生
●陳樂融,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