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跟風特斯拉,“端到端”是自動駕駛的最優解嗎?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近日,特斯拉的Robotaxi車型Cybercab正式掀開面紗,在業界引起廣泛關注。
這款車取消了方向盤、踏板和後視鏡,高度依賴於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特斯拉的FSD是一套包含感知、規控、執行在內的全鏈路自動駕駛軟硬件架構。其中FSDV12採用了“端到端”的自動駕駛系統,能夠高度模擬人類駕駛行爲,實現感知決策一體化。
特斯拉FSDV12採用的“端到端”方案,在行業內實現了標杆效應,帶動了“蔚小理”等車企以及華爲、地平線這樣的服務廠商紛紛轉向,加碼“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
然而,被熱捧的“端到端”方案,也引來了一系列爭議,甚至有部分行業專家已經在公開打假“僞端到端”。
“端到端”技術究竟是自動駕駛升級的最優解,還是被業界作爲一種技術營銷手段進而被“神話”,值得探究。
車企爭相佈局
以特斯拉發佈V12版FSD智能駕駛系統爲標誌,智能駕駛行業似乎在一夜之間進入了“端到端”時代。
“端到端”是基於深層神經網絡模型和方法的機器學習中的概念,指的是一個AI模型從輸入到輸出的完整過程,不需要人爲干預或包含中間步驟。
具體到智能駕駛領域,“端到端”則意味着只需要一個模型,就能把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收集到的感知信息,轉換成車輛方向盤的轉動角度、加速踏板的踩踏深度以及制動的力度等具體操作指令,讓汽車實現自動駕駛。
早在2016年,英偉達就率先提出了採用單個神經網絡來實現“端到端”的自動駕駛,但當時只完成了小規模的demo驗證,並沒有做量產推進。
2024年3月,特斯拉率先在北美地區大規模推送了FSDV12智能駕駛系統,這套應用了“端到端”技術的智駕系統表現優異,既讓用戶切實感受到了智能駕駛體驗的提升,也讓“端到端”自動駕駛路線在極短的時間內受到了多家車企和供應商的熱捧。
小鵬汽車、蔚來、理想汽車、長城汽車、奇瑞汽車、華爲、地平線、商湯絕影、元戎啓行等多家車企及供應商,先後推出了面向量產的“端到端”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和車型。
其中,小鵬汽車作爲最早跟進特斯拉布局“端到端”技術的車企,在這條技術路線的投入上非常堅決。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端到端技術可以大幅提升小鵬汽車產品的智能駕駛能力,也更有利於公司在AI競爭時代搶佔先機。
2024年5月,小鵬汽車正式宣佈“端到端”大模型上車,該模型由神經網絡XNet、規控大模型XPlanner和大語言模型XBrain三部分組成。
何小鵬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端到端”大模型上車後,18個月內小鵬智能駕駛能力將提高30倍,每2天內部將做一次智駕模型的迭代。
“‘端到端’技術就像一座冰山,水面下有很多被外界看不到的部分。”何小鵬表示,基於“端到端”大模型積累的原始數據,進而構建的閉環能力、體系能力,是真正決定一家車企能否在AI競爭淘汰賽中存活的關鍵。
爲此,小鵬汽車在相關技術領域投入了近35億元。據悉,接下來的每年,這部分投入還會持續增長。
不只小鵬汽車在加快“端到端”智能駕駛的迭代速度,理想汽車也在10月23日開啓了“端到端+VLM”的全量推送。理想汽車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理想智能駕駛“端到端”模型,其研發版本已迭代了30個版本,面向用戶打造的版本也迭代16個版本,模型訓練量在持續增長。
多家車企及供應商的佈局,讓智能駕駛行業似乎在一夜之間進入了“端到端”時代。西南證券汽車分析師鄭連聲認爲,“端到端”技術的應用,加速了高階智駕使用區域的覆蓋,有助於重塑產業格局。
爭議“端到端”
“沒有使用‘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駕都將被淘汰。”
對於“端到端”給智能駕駛行業帶來的影響,何小鵬曾堅定地做出上述判斷。在他看來,所有的L4自動駕駛公司都應該儘快切換“端到端”大模型。
但實際上,對於“端到端”技術上車的效果,業界則呈現出不同的觀點。有業內人士認爲,“端到端”大模型對於L2駕駛輔助的意義在於能夠加快開城速度,加速實現車企口中的“全國都能開”;對於L4級別自動駕駛公司而言,“端到端”大模型也能夠在運營的初始階段降低系統對於高精地圖的依賴,使得公司能用更短的時間擴大自動駕駛產品的運營範圍。
地平線的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針對當前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存在的瓶頸問題,“端到端”技術絕對是最佳解決方案,可以顯著提升計算效率。同時由於數據驅動的特性,“端到端”系統也擁有更高的性能上限和更低的維護成本。
然而,另一部分業界人士則持不同觀點,認爲無需神話“端到端”對智能駕駛的革命性作用。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表示,目前的“端到端”路線並不能稱得上完美,即便是特斯拉也是如此。而國內的車企在數據量和AI訓練的算力和特斯拉還有不小的差距。
“我們在技術路線上不能盲目跟風特斯拉。”朱西產提醒道,根據國內車企目前在智能駕駛開發的數據能力和AI訓練算力,做到感知“端到端”,以分段式“端到端”方案模型漸進式發展是比較合理的技術路線。
極越汽車CEO夏一平也認爲,目前還沒有100%的“端到端”技術上車,行業內涌現的技術,多數是營銷大於實質。
在他看來,真正的“端到端”需要完全依靠視覺,接收到數據可立刻執行,這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數據和算力支撐。
“如果數據質量不好,那麼訓練的模型也是有缺陷的。”夏一平稱。
上車前景如何?
儘管目前圍繞着“端到端”的價值以及技術路線存在諸多爭議,但行業內的多數車企仍然在積極推進“端到端”的上車應用。
“端到端是通向通用物理AI最有希望的路徑,但現階段也只是端到端1.0的。”元戎啓行CEO周光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端到端”技術在智能駕駛產業的應用一定是大趨勢,接下來伴隨着AI技術的持續突破,“端到端”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
據悉,目前行業普遍認可的“端到端”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感知規劃“端到端”,以多傳感器數據進行輸入,行駛軌跡規劃進行輸出;另一類則是基於多模態大模型(VLM,MLM)的“端到端”,利用大語言模型爲知識底座,通過微調的自動駕駛場景理解和決策。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端到端”的上車過程,會從感知度“端到端”,再到模塊化“端到端”,最終以一種相對平滑的方式過渡到單一模型“端到端”。
而在這個過程中,數據和算力既是最主要的驅動力,也是挑戰所在。信達證券分析稱,以特斯拉爲代表的“端到端”快速迭代有望帶來智能駕駛新一輪產業革命,自動駕駛能力將重新構築車企競爭壁壘,數據和算力將成爲核心競爭要素,頭部車企或供應商能掌握更多更優的“數據”,以及更強更快的“算力”,而優秀的智駕能力有望加強銷量轉化,最終強化車企馬太效應,頭部車企“強者愈強”的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