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堅持睡前、早上飲用一杯水,其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將大大減低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人類80%的疾病與生活飲用水不安全有關。換言之,如果我們能控制好飲用水的安全問題,疾病就會減少很多。
天天都在喝的水,怎樣才能喝出健康呢?
正常人每天應該喝多少水?首先正常人體維持運轉所需要的總量大概是2500ml,這些水進入人體主要分爲三種形式,一是直接飲用水,二是食物中的水,三是自身代謝產生的水(最少)。按照我國膳食指南,在沒有大量出汗、環境溼度也基本適宜的情況下,每天直接喝6~8杯水最爲合適。所謂一杯,就是一次性紙杯的一杯,大概是200多毫升,算下來是1200~1600ml。
直接飲用的水很好計算,而食物中的水就比較複雜了。比如蔬菜、水果,乃至米飯和饅頭都富含水分。一般來說,蔬菜的含水量都在90%以上,水果含水量在85%~90%,米飯含水65%左右,新鮮的瘦肉和魚蝦含水約70%。因此有心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一日三餐,將飲水的量儘可能地計算精確。
當然事無絕對,上述指標只是常規建議,不過即使有特殊情況也要遵循:一天飲水不得少於500毫升,多數情況不宜超過3000毫升,諸如尿毒症、心衰則需限制飲水量,嚴格遵照醫生的建議“量出爲入”;痛風、腎結石等特殊情況可能需要多補充水分。
喝水不足會有哪些負面影響?以心血管爲例,喝水太少會造成血液循環量減少,脈搏和呼吸過速,消化器官功能降低,以致產生便秘。因此,提倡多喝水,特別是清晨一杯溫水,機體清洗腸胃,促進廢物的排泄。
如今可供選擇的水有很多種,最常飲用的當屬白開水,但是不可避免的水垢往往讓人生疑。其實這並不代表水質差,只是說明其中的鈣鎂元素含量較高(水的硬度較大),因此沒必要嫌棄它們。
大自然中的水,如無污染的泉水、湖水等一般都呈弱鹼性,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朋友們可遇不可求。相較而言,純淨水除了水分子什麼都沒有,市場上流行的人工礦物質水實則人爲添加了礦物質,破壞了水的酸鹼平衡。
茶是補水的好來源,也基本符合無糖無鹽無脂肪的健康要求。只要泡得不是過濃,一般不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還能提供不少的鉀元素和多酚類抗氧化物質。比如綠茶中含有多種能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物質,飲用時可以將3小包低咖啡因綠茶放入300毫升開水(溫度降至80℃)中浸泡10分鐘後取出,在一天內保證喝完即可。
此外,大麥茶、蕎麥茶、糙米茶之類炒過的種子也廣受青睞,一方面味道清香,再者還能提供人體必需的鉀元素。飯前飲用利於消化,即使睡前喝也基本不影響睡眠。
另外,有人疑問是否將飲料和奶製品也當成“飲用水”,關於此爭議頗大。鑑於奶製品蛋白含量高、軟飲料添加劑和糖分較多,健康人(特別是孩子)依舊需要節制(不能把這些直接當成水),對糖尿病等患者羣體來說更應當謹慎。
還有一種有效的補水方法是喝粥湯。比如玉米片、大米、小米等各種雜糧製作而成的湯(糖尿病患者除外)。據我所知,有很多家庭是不怎麼喝粥的,其實也相當於浪費了一個簡易有效的保健方法。
糧食煮出來的湯含有大量維生素B1、鉀等可溶性營養成分,特別是其中的澱粉和糊精還會延緩水分通過胃腸道的速度,讓黏膜得到更長久的滋潤。同時,用沒有鹹味的粥湯替代有鹹味的魚湯肉湯和菜湯,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鹽的攝入,可謂一舉多得。但糖尿病患者喝粥易引起餐後血糖明顯升高,因此不宜多喝。
關於喝水的時機,大家或許都知道一二,比如睡前、晨起等。之前有美容達人分享說,睡前不宜喝水,以免眼周浮腫。在我看來美麗固然重要,但是健康還是首要的,畢竟睡前適量喝水有助於血液循環和睡眠;再以晨起飲水爲例,多數人會說這是爲了通便、喚醒腸胃。其實該說法遠遠不夠,關鍵在於與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預防密切相關。
我們做過調查,醫院中收治的心梗、腦梗的患者有60%是在“早上9點”這個時段。爲什麼呢?首先,人體內的血液是有生物鐘的,血液黏稠度在生物鐘的調度下此起彼伏,其中最黏稠是在半夜到上午10點這期間;再者,人處於睡眠狀態時是不飲水的,但是水無時無刻不在排泄(呼吸、汗和尿液,特別是炎熱的夏天),且排泄量也是很可觀的(相關研究顯示人體平均一晚上要排出450毫升)。所以說上述兩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重疊的。血液過於黏稠容易形成斑塊,當斑塊脫落造成堵塞時,有可能發生心梗或腦梗等意外事件了。
所以說清晨醒來喝一杯水非常有意義,能夠及時稀釋血液黏稠帶來的相關風險。有研究顯示,對於那些已經檢查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長期堅持睡前、睡後飲用一杯水,其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將大大減低。
以往很多人擔心沖淡胃液而不主張飯前喝水,現在來看可能要重新更正了。研究發現,人一天可分泌10L消化液(分泌後還會重吸收回去,相當於循環往復),充足的水分是保證消化液正常分泌和吸收的前提。具體到飯前多久喝水,這裡有一個研究給予了參照:人喝水後,水從口腔開始通過血液循環到最終進入細胞需要20多分鐘。因此飯前半小時左右喝水能夠促進胃液、腸液等分泌,進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