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蛋率僅52%遠遠落後!臺灣動團:進口救急不如產業升級

陳玉敏指出,蛋荒不是蛋雞養得不夠,而是養不好、產蛋效能差,臺灣近8成蛋雞場是傳統格子籠飼養,蛋雞長期處於各種緊迫狀態,疫病抵抗力差,加上禽舍老舊殘破、知識技術無法提升、蛋農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導致產業落後、產能低落,無法因應禽流感、極端氣候等威脅,一旦染疫母雞死亡率變高,便雪上加霜爆發蛋荒危機。(本報系資料照)

進口蛋食安爭議不斷,進而引起社會紛擾及民衆食不安全問題,根據統計,臺灣在養母雞高達4500萬隻,然而產蛋率僅52%,遠低於多國的80%,國內仍然缺蛋。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進口蛋只能救急但不能救窮,國內養雞產業的落後進而導致產能低落。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蛋農、立委等今(25)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在進口蛋引發社會紛擾之際,執政黨及總統參選人能正視臺灣蛋雞產業長年落後,並提出具有高度及遠景的產業轉型革新政策,保障國人糧食安全與品質。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臺灣人口約2300萬,截至2022年底統計,母雞在養量高達4500 萬,超越世界各國人、雞比,但因飼養環境及技術落後,臺灣長期陷入「雞越養越多,污染越來越嚴重,蛋卻依舊不足」的困境,甚至還要靠進口的惡性循環。

根據202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以同樣一隻人爲育種的蛋雞來說,在臺灣的飼養條件下每年平均只產190顆雞蛋,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02顆;而臺灣蛋雞產蛋率僅約52%,同樣人口大於2000萬,GDP與我國相近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產蛋率卻都在80%上下,遠高於臺灣。

陳玉敏指出,蛋荒不是蛋雞養得不夠,而是養不好、產蛋效能差,臺灣近8成蛋雞場是傳統格子籠飼養,蛋雞長期處於各種緊迫狀態,疫病抵抗力差,加上禽舍老舊殘破、知識技術無法提升、蛋農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導致產業落後、產能低落,無法因應禽流感、極端氣候等威脅,一旦染疫母雞死亡率變高,便雪上加霜爆發蛋荒危機。

陳玉敏說,格子籠雞蛋生產系統將許多成本外部化由整體社會負擔,包含雞糞、臭味的環境污染、預防性抗生素添加造成病菌抗藥性、藥物殘留的食安風險、人畜共通疾病(如禽流感)等,是政府長期失職所致。農業部2023年提出的禽舍升級計劃中,就編列4.3億專門補助雞糞處理設備,但如果採用非籠飼系統生產雞蛋,便可以減少污染,節省大筆公帑,「我們要的應該是健康的蛋,而不是一直要求低廉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