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萬隻雞產蛋率僅52% 動社:進口救急產業也要轉型
動社今召開記者會直指國內養雞產業的落後導致產能低落,呼籲執政黨及總統參選人提出具高度及遠景的產業轉型革新政策。記者胡瑞玲/攝影
進口雞蛋爭議引發食安危機,同時也暴露臺灣蛋雞產業落後與雞蛋產銷失衡問題,根據統計,臺灣在養母雞高達4500萬隻,但產蛋率僅52%,遠低於多國的80%,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進口蛋只能救急但不能救窮,國內養雞產業的落後導致產能低落,呼籲執政黨及總統參選人提出具高度及遠景的產業轉型革新政策。
動社今與立委、蛋農、餐飲業者、有機友善農業推動者、食品技師等人召開「臺灣蛋雞產業落後 產能差、產銷失衡」記者會,呼籲執政黨及總統參選人在進口蛋引發社會紛擾之際,應提出具高度及遠景的產業轉型革新政策。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臺灣人口約2300萬,截至2022年底,母雞在養量高達4500萬,超越世界各國人、雞比,但因飼養環境及技術落後,我國長期陷入「雞越養越多,污染越來越嚴重,蛋卻依舊不足」的困境,甚至還要靠進口的惡性循環。
根據202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以同樣一隻人爲育種的蛋雞來說,在臺灣的飼養條件下,每年平均僅產190顆雞蛋,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02顆;臺灣蛋雞產蛋率僅約52%,同樣人口大於2000萬,GDP與我國相近的西班牙及義大利,產蛋率卻都在80%上下,遠高於臺灣。
陳玉敏表示,蛋荒不是蛋雞養得不夠,而是養不好、產蛋效能差,臺灣近8成蛋雞場爲傳統格子籠飼養,平均養3萬隻母雞。然而蛋雞長期處於各種緊迫狀態,疫病抵抗力差,加上禽舍老舊殘破、知識技術無法提升、蛋農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導致產業落後、產能低落,無法因應禽流感、極端氣候等威脅,一旦染疫母雞死亡率變高,便雪上加霜爆發蛋荒危機。
「我們要的應該是健康的蛋,不是一直要求低廉的蛋」,陳玉敏說,格子籠雞蛋生產系統將許多成本外部化由整體社會負擔,包含雞糞、臭味的環境污染、預防性抗生素添加造成病菌抗藥性、藥物殘留的食安風險、人畜共通疾病(如禽流感)等,是政府長期失職所致。農業部2023年提出的禽舍升級計劃中,編列4.3億專門補助雞糞處理設備,但如果採用非籠飼系統生產雞蛋,便能減少污染,節省大筆公帑。
雲林虎尾好日子畜牧場青農陳柏羽表示,保持母雞身心健康纔會有好品質的雞蛋,面對臺灣蛋雞產業大環境的困境,認爲重點在於飼養技術的不成熟,雞隻的異常行爲應被重視;南投草屯蛋農表示,他們的畜牧場採有機養殖,但因農業部推廣水簾式雞舍,申請補助但南投縣政府態度消極,認爲蛋荒不會被解決,除非產官學及消費者一起努力,整個產業纔有辦法突破升級。
食品技師指出,目前產業現況,蛋商同時收購很多不同來源的雞蛋,沒有管控不知道蛋是來自哪裡,就會有混蛋風險,強化源頭管理及自主追溯管理的優化很重要,食品源頭,不管是國內生產還是境外輸入都要有完善的法規與制度 。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說,農業部應該檢討爲何雞隻育養愈多,但蛋量依然不足的問題,她自己就在經濟委員會,開議後會把這個議題提出來討論,農業部至少要解釋這個情況。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說,農業部禽設升級計劃編列4.3億補助雞糞處理設備已夠可笑,現在還要花約4.5億銷燬5000多萬顆進口蛋,「光銷燬雞蛋的錢就比升級經費還多,這很荒謬」,認爲政府應儘快推動非格子龍飼養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