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如何與左宗棠成爲路人的

文/子玉

既生瑜何生亮。

1864年,當天京城被湘軍攻破清廷上下一片歡騰的時刻,有一個人的臉上卻寫滿了落寞二字。

對,這個人正是自比當世諸葛亮的左宗棠。

此刻的左宗棠心裡一定在想:

“這麼大的功勞本應該是我碗裡的肉呀,憑什麼就讓你曾國藩給獨享了?”

左宗棠在第一次見曾國藩時就給對方打上了“才具稍欠”的標籤。因爲,在談話的過程中曾國藩幾乎沒有發表過自己的任何觀點。左宗棠因此就認定,“這人沒啥過人的才幹”。

隨着相處次數的不斷疊加,左宗棠驚訝地發現,這位人們口中的“完人”打仗的秘訣原來是:結硬寨,打呆仗。

“這也太原始了吧。”

這在喜歡出奇兵、用奇謀的左宗棠眼裡根本啥也不是。

也是,湖南的巡撫雖然是張亮基,但真正指點江山的人卻是他的師爺左宗棠。這位落第舉人雖然科舉不順,但他“湖南諸葛亮”的名號早已是傳遍天下,屢屢登上“熱搜”。

大家都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左宗棠是一位非常有才、幹練的奇才,就是科舉不太順。

後來,收復新疆的不世功業更是讓他威震天下,名垂青史,被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定格在了歷史中。

▲左宗棠用兵圖源/網絡侵刪

江湖上至今還在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這樣的人中龍鳳是怎麼也不可能與喜歡用笨辦法的曾國藩同頻共振的。

所以,這兩人能坐在一起的唯一可能就是,左宗棠在仕途上還處於坡底,他需要曾國藩幫助的時候。

就這,左宗棠還常常忍不住對曾國藩是指手畫腳呢。

當左宗棠升任浙江巡撫之後,他對曾國藩的態度也隨之由“看不上”升級爲“指責”。

曾國藩以兩江總督的身份節制江西、浙江等四省軍務,但左宗棠的抗命不從已經發展爲常態,情緒激動時他甚至會當面批評曾國藩。

沒錯,左宗棠一直有“他纔是對的”的自信。

認知的差距、性格的不合勢必會讓這兩人的關係從兩條相交的交叉線發展爲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終於,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態度由“指責”升級爲“打擊”。

曾國藩和江西巡撫沈葆楨因爲軍餉的事鬧得極不愉快,左宗棠臉不紅心不跳地站了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沈葆楨的隊;太平軍爲解天京之圍從而大舉攻入皖南,左宗棠落井下石,指責曾國藩調度不力;左宗棠甚至建議朝廷,將由曾國藩節制的江西、皖南這兩個地區劃給自己來管轄。

當天京城破,曾國荃給朝廷上了捷報之後,左宗棠卻直接給了曾國藩致命一擊:

“曾國荃是睜着眼睛說瞎話呢,南京城坡,有數千太平軍突圍出去了,其中就包括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

慈禧大怒,對曾國藩哥倆是一頓嚴厲的訓斥,搞得曾國藩趕緊以裁撤湘軍來打消朝廷對自己的懷疑。

▲曾國藩圖源/劇照侵刪

左宗棠爲什麼要如此對待自己曾經的恩人?

因爲他覺得“明明我左宗棠比你曾國藩有才,爲什麼就是你創建了湘軍,完了還建立了這不世的功勳呢,你不就是仕途上比我更順、運氣比我更好嗎?”。

對,自比諸葛亮的左宗棠心裡嚴重不平衡。

但對於左宗棠的攻擊曾國藩的態度永遠都是:不迴應,你說你的,就當我沒聽見。

甚至,左宗棠用兵西北時曾國藩還在人員和糧草上給其提供了大量幫助。

這讓左宗棠是直接汗顏,“自己格局確實有點太小了”。

所以,當他聽到曾國藩去世的消息時當場就哭成了淚人並派人千里迢迢送去一副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毋負平生。

那顆驕傲的頭顱最終還是折服於曾國藩獨特的人格魅力。

怎麼說呢,像左宗棠這種大才嫉妒曾國藩也屬正常,但曾國藩卻始終能做到真誠待人並一直堅持自己“守拙”的那一套,最終才成爲了讓後人不斷稱道的“完人”。

也許,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交惡本就是有意爲之,因爲,慈溪也害怕這些封疆大吏們擰成一股繩從而對朝廷形成威脅。

爲了打消朝廷對他們的懷疑,爲了讓慈溪太后能睡個安穩覺,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人就故意演了半輩子戲。

當然,這只是猜測。

再來說西漢時期的一對冤家。

漢帝國建立之後,在給衆功臣們排座次的時候,劉邦將蕭何列爲了第一。

但大家都表示不服:

“平陽侯曹參身上光傷疤就有七十多處,他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該列爲第一。”

是的,曹參也是這麼覺得。

但劉邦一句話就給這事定了調子:

“你們就是那追野兔子的獵狗,而蕭何正是指揮你們的獵人。”

衆人無語。

以前關係很好的兩個人自此徹底成爲了路人,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

是,蕭何能幹,人家曹參也不差,當年在沛縣時蕭何比曹參的級別其實也高不了多少。後來,劉邦創業時人家曹參更是充當了滅秦、滅項的急先鋒,武將中就屬他功勞最大。

而且,曹參爲政的能力也不錯,他後來在齊國丞相的崗位上用“黃老之術”將齊國治理得是蒸蒸日上,一手給漢王朝打造了一個“無爲而治”的示範區。

大家都誇曹參比較能幹。

這樣一位文武兼備且在戰場上流血最多的人,對於自己屈居一直治理大後方的蕭何之下,確實感到不公。

▲曹參電視劇《楚漢傳奇》/劇照

所以,不管是曾國藩和左宗棠的交惡還是蕭何和曹參的成爲路人,本質上都不是對對方人格的否定,而是個人能力上的交鋒。

但蕭何和曾國藩都是那種大局觀比較強的人。

公元前193年,當蕭何病重時漢惠帝劉盈親自去探視並虛心向蕭何諮詢:

“您看您百歲之後由誰來接任相國之位比較合適?”

蕭何推薦的人正是曹參,並表示:

“如果陛下能夠用曹參爲相,那麼我死了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舉賢不避仇,蕭相國棒棒噠!

做了相國的曹參手拿“蕭規曹隨”的劇本,繼續推行蕭何當年定下的各種政策,將大漢王朝帶入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所以,能人之間的競爭是正常情況,但歷史上能做到蕭何和曾國藩如此境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