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I評比後段班 專家:能源使用總量負成長應為目標
今天發佈年度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CCPI)2025 ,臺灣由去年61名僅進步到第60名,各項指標評分不盡理想。圖/本報資料照片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 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今天發佈年度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CCPI)2025 ,臺灣由去年61名僅進步到第60名,各項指標評分不盡理想。專家表示,政府強化深度節能政策,以能源使用總量負成長爲目標,但也認爲這項評比不甚客觀。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臺灣這次由去年61名進步到60名,但仍屬於Very Low等級,在CCPI的評比方法學中,基於各國經濟發展條件、歷史排放量趨勢,給定臺灣與韓國相對他國更加嚴苛的減碳責任,要求臺韓應於2030年時將人均排放量降至2.5噸,相當於10年間須減量80%。相較之下,日本僅須減量65%,降至3.3噸;美國僅須減量56%,降至7.6噸即可;但若臺灣將2030減量目標提升至符合淨零路徑的40%,則至少可將排名等級由非常差晉升一級。
趙家緯指出,本次評比中,再生能源成長趨勢名列第9名,是臺灣表現最佳者,但其他與再生能源在總能源供應占比相關的指標表現仍差,評比中也認爲臺灣應達到目標爲2022年31%和2030年50%,此指標要提升與石化業轉型跟運具電動化有關,因此不宜將這排名錯誤解讀爲臺灣再生能源政策規畫不當。建議政府應強化深度節能政策,以能源使用總量負成長爲目標,再生能源也應加速發展。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表示,每年這樣的評比相當不客觀,中國大陸、印度的排名甚至都在臺灣之前,然而低碳電力應該要成爲一個重要指標,但如果將低碳電力納入評比的話,沒有核能的臺灣名次可能會更後面,畢竟全球很少有製造業大國使用如此高比例的火力發電,去碳化已經是世界趨勢,臺灣應是除煤優先而不是廢核優先,臺灣與其在乎一個外國排名,更要專注的是臺灣2030年的零碳供應鏈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