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房價資訊 不應像民調百家爭鳴
媒體上各機構發佈的房價資訊充斥,值此房市景氣轉折點,相近的時間內,A機構發佈「房價漲不動」、B機構發佈「房價創新高」的訊息;更常可見不同房價指數在同一時段、同一地區漲跌差別甚大;同一機構發佈的資訊,在不同媒體的解讀分析上,也會呈現多空極端的差異。
房價真相只有一個,實價登錄上路十年經過多次改革、修正,足以提供相對多數且客觀的房地產交易輪廓,爲何房價資訊卻如此紛雜?
究其原因,採用交易樣本與來源(實價登錄、個別公司交易資訊、市調人員訪查)、統計方法(中位數、整體平均數、剔除高低極端的平均數、剔除特殊交易或某些產品別平均數)、比較基期(季、年比較或與特定時點比較),樣本數量過少是否過濾(如某區房價年漲5成,可能僅是極少數樣本的統計結果)及機構立場,都會影響最終結果,而各發布端機構及媒體的解讀方式,更是深深左右房價資訊的呈現。
綜觀目前的房價資訊,較具公信力、且較被廣泛採用的房價指數,主要有每季發佈的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信義房價指數、國泰房地產指數,三者房價交易資訊即來自不同樣本,分別爲實價登錄、房仲自家交易資訊、新案市場市調,市場別、樣本取得各自不用。
此外,各地方政府、研究機構、市調單位、房地產業者、網路平臺、公協會等發佈房地產相關資訊的機構,少說數十家,統計基礎、嚴謹程度各異,時常呈現各自解讀的情形。
網路資訊爆炸時代,面對良窳紛呈的資訊,可能令多數資訊弱勢的閱聽大衆無所適從,對房價資訊發佈者來說,有義務告知資訊數據的基礎;對媒體來說,專業判斷、過濾與解讀不可或缺,採用宜更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