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假“打假”成爲流量密碼

來源:經濟日報

作爲揭露行業亂象、維護消費環境的重要節點,每年的“3·15”晚會備受消費者矚目。而如今,“3·15”卻成爲部分營銷號收割流量的密碼。今年,社交平臺上出現不少“3·15紅黑榜”,借“打假”之名吸引關注,摻雜虛假信息、誤導公衆。

所謂的“紅黑榜”多爲真假混搭。一些營銷號將陳年舊聞翻炒成“今年3·15曝光名單”,製造恐慌;或向企業收取“刪黑榜”“上紅榜”費用……實際上,“3·15”歷年的新聞報道中,從來沒有“紅榜”一說,這不過是一些營銷號利用公衆對“3·15”的信任騙取關注。這種假曝光、真牟利的“榜單遊戲”,不僅損害企業的經濟利益,更破壞了市場發展環境。

破解“假打”困局,需多方協作。社交平臺算法偏好“標題黨”和情緒化內容,吸睛醒目卻真假難辨的“雷人雷語”往往更易破圈。對此,平臺需完善信息審覈機制,對標註“3·15”標籤的內容進行事實覈查,並建立“黑名單”制度,對惡意營銷號實施限流、封號等處罰。

企業應及時、主動公開產品質量等信息,用事實重建公衆信任。對所謂“經驗帖”“總結帖”或網絡榜單,消費者應保持審慎態度,交叉驗證多方信源,避免被情緒化的表達影響個人判斷。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要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制度。

“3·15”的價值,在於用真相推動行業進步,營造讓消費者放心的消費環境。借“打假”收割流量,是對社會風氣的破壞。守護真相才能守護消費信心,堅守“實事求是”的監督原則,才能讓消費者權益保護真正服務於社會福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樊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