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臺灣疫後復甦與外貿突破

(圖/達志影像)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公佈,2021年上半年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總額爲1147.45億美元,較去年成長35.1%;對陸貿易順差達78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逾200億美元。在美中戰略競爭與後疫情時期的大環境變動下,臺灣如何基於兩岸經貿的現實及兩岸政治關係的變化,佈局下階段國家發展戰略,值得深思。

中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貿易伙伴,臺灣對陸出口佔全部對外出口的比重,從1992年的19.03%,快速成長至2000年的24.18%,2007年以後更佔到約40%,2020年則達到43.8%。相對之下,美國直到2014年才成爲臺灣第二大貿易伙伴,雖因美中貿易競爭而產生一波質與量的升級,但2020年臺對美出口總額509億美元,約佔臺灣出口總額的14.7%,對美貿易順差也僅179億美元。換言之,臺灣對於美國等市場的開發還有努力空間,兩岸經貿依然呈現結構性的緊密關係。

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紛擾,社會上對於兩岸經貿關係一直有依賴或脫鉤的爭論,但筆者認爲這不只是零和一的問題。2021年上半年臺灣對陸出口前三大貨品爲積體電路、記憶體、液晶裝置,佔比近78%。由此觀之,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是由電子產業所支撐,主因則是因爲大陸臺商供應鏈依然活躍,且中國大陸市場高度依賴臺灣供應陸方無法自行生產的關鍵零組件。因此只要中國大陸出口旺盛,自然會帶動臺灣電子、電機貨品對陸出口的成長,而這也是2020年迄今,臺灣經濟能在新冠疫情中成長3.1%的重要因素。

但我們也要注意,除了電子、電機相關貨品以外,臺灣其他貨品對大陸出口是呈現低度成長甚至衰退的趨勢。這是因爲中國大陸一直有計劃地完善自主供應鏈,今年剛通過的《十四五規畫綱要》便強調要完善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第二步,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2049年建國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換言之,未來中國大陸本土供應鏈只會越來越健全,對臺灣的進口依賴也可能逐漸降低。

因此臺灣與臺商面對中國自主供應鏈崛起及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不能僅限於對陸維持戰略依賴或脫鉤的討論,更必須納入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國際政治格局和國內民生經濟等層次的思考。

從國內民生經濟角度觀之,《經濟學人》以「正常指數」觀察全球五十大經濟體與疫情前的正常生活距離有多遠,5月進入3級警戒的臺灣落入後段班,截至6月底的排名則落居倒數第2,僅慘勝馬來西亞。展望臺灣疫後復甦與振興,在國內投資和消費力尚未恢復以前,臺灣更不能忽略對陸出口所能拉擡的經濟效應,因此維繫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正常交往至關重要。

從產業與國際政治角度觀之,過去30多年臺商西進確實激起臺灣產業空洞化的危機意識,而美中戰略競爭則是臺灣的歷史機遇,臺灣如何加速開發印太和歐美市場,改善本土投資、經營與勞動環境,吸引鮭魚返鄉和大船入港,更是臺灣產業轉骨轉型之必要。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