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走出“深閨” 讓公衆有更多獲得感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大力推動博物館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新鮮營養文化大餐不斷呈現給公衆,讓文物走出博物館來到公衆身邊,把廣博的文化資源分享給公衆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及《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相關情況。2020年,全國博物館舉辦2.9萬多個展覽,策劃22.5萬餘場教育活動,“到博物館去”成爲社會新風尚,博物館社會功能有效發揮。

博物館作爲收藏、研究、展示、傳播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公共文化機構,承擔着實證闡釋歷史、引導價值取向、培育審美情趣的重大責任。博物館是非營利性質機構,對公衆是免費開放,力求爲公衆提供知識、教育和文化等社會公共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國家經濟社會水平的穩步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博物館建設與對外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博物館不再“門前冷落鞍馬稀”“養在深閨人未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全國各類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如北京,目前備案博物館已有197家,國家一級博物館達18家。未來,北京將成爲一座“博物館之城”。同時,全國博物館數量和遊覽人次均不斷上升。正如網友所說,曾經,那些藏身於博物館中的名貴文物、藏品,似乎與大衆之間總有着一塊冰冷的隔閡。如今,博物館正在通過各種方式走進尋常百姓生活中,逐步改變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以更親民、更鮮活的姿態生動講述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滿足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深層次追求。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新時期,如何讓博物館更好地服務百姓呢?關鍵就是要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這就需要廣大文物工作者加強研究,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文物所屬歷史階段的故事,充分把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釋放出來,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這就需要博物館利用數字等現代科學技術,讓更多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通過不斷優化傳播內容、豐富傳播渠道,充分發揮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作用,讓博物館成爲百姓心靈棲息地,成爲精神文化的支撐點。並通過加強觀衆與文物互動,使古老文物在新時期煥發新的活力

這就需要博物館順應時代潮流,轉變觀念,提升服務意識。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大力推動博物館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新鮮營養的文化大餐不斷呈現給公衆,讓文物走出博物館來到公衆身邊,把廣博的文化資源分享給公衆,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羣衆的文化獲得感,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總之,博物館在凸顯人文歷史價值、彰顯中國傳統文化光彩以及大衆教育上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推進民族復興道路上,我們要多措並舉,通過新技術、新媒體應用以及新文創開發和多樣化運營,力求讓博物館發揮更大作用,既能讓更多公衆願意走進博物館,也能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進百姓,更多地服務百姓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