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馬拉松數據分析 | 男子TOP3 & 國內精英選手配速變化
大家都知道,馬拉松運動屬於典型的大強度長時間極限運動,長達幾個小時比賽將產生巨大的身體消耗。
因此,在比賽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前半程,跑者普遍意氣風發,但到了比賽後程,則掉速明顯,顯然這與跑者後半程疲勞明顯加劇有關。
我們根據昨日柏林馬拉松的賽事情況,分析了男子前三以及國內運動員賈俄仁加02:08:32、董國建 02:12:20、管油勝 02:21:13在比賽時的配速情況。
看看精英選手在馬拉松比賽前半程、後半程差距以及分段配速又是怎樣的呢?
柏林馬拉松男子TOP3
配速變化
數據整理了柏林馬拉松男子TOP3在比賽時的分段用時以及所對應的配速情況還有他們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用時差異;
從圖中可以看到,三位頂尖選手在前半程的用時幾乎相同,而在後程直到快到終點前的賽段,才讓他們拉開距離;
對於獲得第三名的選手Alew Haymanot來說,分水嶺是在40KM後,他被Mengesha Milkesa 、 Kotut Cybrian甩開;
之後便是Mengesha Milkesa 、 Kotut Cybrian 兩人開始上演終點前的冠軍爭奪,從表中能看出最後決定Mengesha Milkesa奪得冠軍的關鍵時機就是最後的200米衝刺,他以配速2分53秒,用時6分18秒,快於對手8秒的優勢獲得冠軍。
對於這些實力在205以內的頂尖選手來說,尤其是柏林這條快速賽道,坡度小、賽道平緩,真正能讓他們拉開差距的不是體力的較量,更多考驗他們在比賽時的戰術策略,尤其是配速員全部退場無人帶領,他們是選擇衝出來帶領還是壓低配速保留體力,等待最後時機衝刺,這些對於奪冠都是制勝的關鍵因素。
恰好印證了在比賽時我們看到的畫面,當最後一名配速員在25KM後退出,三位選手配速一致下降,從2分55秒的配速降至2分58秒,就爲了在接下來的賽程保留體力等待時機衝刺,拉開對手,最後誰有強大的衝刺能力,那麼誰就是今天的王者。
在最後的100米,Mengesha Milkesa 顯然具有更強大的衝刺能力,成功與Kotut Cybrian拉開差距,奪得冠軍
國內選手配速變化分析
賈俄仁加近期的狀態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剛剛過去的2024年09-15哥本哈根半馬,賈俄仁加以1小時02分34秒刷新半馬PB,成功打破63分大關!
而昨天的柏林馬拉松,賈俄仁加又創下了新的全馬PB2:08:32,大幅刷新了他去年柏林馬拉松最好成績2小時09分54;
從上圖分析,賈俄仁加全程跑的相當穩定,前半程用時1:02:56,穩定跑進63分,雖然後程掉速,用時1:05:37,但配速下降幅度不大,可以看出他整體的體能分配控制的非常不錯,有着非常不錯的臨場應變調整能力;
柏林完賽後,賈俄仁加在採訪時表示:“他本來出發時是跟隨第三集團的,但感覺第三集團帶的有點慢,所以他加快了步伐,跑進了第二集團,他跑過柏林馬拉松,所以也知道自己接下來回應對怎樣的賽段和清楚如何調整配速。”
這是比賽進行至10-15KM,57號賈俄仁加(穿着中喬亮色背心)跟在第二集團奔跑的畫面
我們可以看出,在前10KM,賈俄仁加、董國建、管油勝都在第三集團中,而後面賈俄仁加有了加速,所以10KM後,他與董國建、管油勝拉開了一定的距離,放棄與國內選手抱團策略,跟在了第二集團,賈俄仁加能取得大幅度成績突破,與他的策略調整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很顯然,賈俄仁加的馬拉松能力不止於此,他仍有很大空間再次突破,下一次或許正如他所說的,他希望打開207大關,你覺得他還需要多久?
再看董國建的配速圖,這是老將董國建第三次出征柏林:
2019年,當時以2小時08分28秒成功達標東京奧運會,也創造了中國男子馬拉松歷史第二好的成績;
2023年,以 2:14:58完賽;
2024年,以 2:12:20完賽。
董國建賽前談及參加柏林的原因:“時間過得太快,我想抓住最後的時光,再拼一把,看看能不能再次突破。”
通過上圖分析:董國建在前10KM和賈俄一直處於第三集團位置,但不知道受何原因的影響,到了10-15KM配速明顯下降,應該想要再拼一把,20KM董國建選擇搏一搏,有所提速,但到了後程35KM,體能明顯下降,配速甚至降到了3分17秒,以至於後程的用時比前半程的用時相差將近5分鐘。
儘管董國建未能如願突破自己的最好成績,但37歲的他仍然堅守在賽道,他的賽道精神激勵着下一代的新青年不斷向前涌進,展現出新的中國速度。
對比管油勝前半程用時與後半程用時差異較大,後半程體能明顯的下降的厲害,從25KM-40KM,他由3分01的配速掉到了3分10秒甚至到4分40秒;
或許管油勝過於心急,太想要跑出一個好成績/名次,導致前半程跑得太快,而後程無法合理分配體能,呈現出跑崩的狀態。
管油勝在賽後個人平臺說到:“怎能不意難平呢,100多天了。”
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他的失意、對這次比賽結果的失望和遺憾。
總體而言,通過分析,我國精英選手具有前程快,後程慢,並且隨着距離延長,掉速加劇的現象。
掉速是普遍現象,雖然全程保持穩定配速是跑者普遍願望,但願望與現實往往存在差距。
掉速難以避免
比賽時跑者應該考慮到這個因素
連頂尖選手在比賽的後程都不可避免發生掉速現象,那麼大衆跑者後程掉速明顯更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因此,跑者應當把比賽後程合理範圍的掉速視作正常現象,這就會帶來一個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如果你按照你PB所需要的配速去跑,全程穩定當然是好事;
但如果後程掉速,基本上你也就無法實現PB了,所以爲了爲後程掉速贏得一點時間,你前程就需要趁着體力好適當加快一點配速。
舉例來說☟
如果你希望PB330,那麼全程勻速跑的配速爲4:59,也即將近5分配速,如果後程你會掉速到510-515左右,那麼前程你就需要以440-450之間的配速去跑,這樣才能爲後程掉速贏得時間,從而讓前程快後程慢勻一勻。
這也提示跑者在平時訓練中,如果希望PB330,那麼就要經常以4:50左右的配速進行馬拉松配速跑訓練,而不僅僅滿足於以5:00配速進行訓練。
即便你跑馬時,前程以5:00配速去跑,你也無法保證後程你就一定不掉速,所以前程稍快後程稍慢,是多數跑者應該採用且反覆驗證是合理的一種策略;
同時對於大衆跑者來說,往往補給站進站較多,這本身也是值得提倡的,但進站喝水你通常會降速,進站降速出站提速也會消耗一定體力,所以跑者還需要考慮進補給站可能帶來的耗時增加的問題。
因此,無論是從考慮進補給站需要增加的一點時間,還是爲後程合理降速贏得一點時間,前程稍快後程稍慢,也即前程每公里比預計配速快10-20秒,不失爲大衆跑者應該採用的一種比賽策略。
小結
馬拉松比賽掉速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現象,大衆跑者就更是如此,制訂合理的比賽策略,前程稍快後程稍慢完全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如果你能保持全程勻速,甚至後程比前程還要快,這需要強大的能力和訓練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