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蚊共用針頭 加速登革熱爆發

國衛院動物實驗發現,因埃及斑蚊「共用針頭」,叮咬染疫的動物再咬人,口器的病毒便能快速傳播,導致疫情擴散。(本報資料照片)

登革熱曾在2015年大流行,全年累計超過4萬例,今年南部登革熱疫情也創下60年來第2高。過去科學家認爲,登革熱病毒需在蚊子體內複製、感染至唾腺,在下次叮咬時完成傳播,但國衛院動物實驗發現,埃及斑蚊有「共用針頭」,只要叮咬感染的動物,再叮咬下一隻動物,口器的病毒即可傳播,導致疫情快速擴散。

過去研究認爲,登革熱病毒在蚊子體內多次複製、由中腸感染至唾腺,至完成傳播,過程至少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科學家稱爲「外源性潛伏期」。

然而,國衛院與高市衛生局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8成5少於3天。

國衛院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模式傳播登革熱。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熱的動物後,接着叮咬下一隻動物,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傳出去,類似HBV、HCB、HIV的傳染模式。

研究團隊認爲,埃及斑蚊叮咬多個宿主的行爲模式,可能已將病毒傳給下一個人,大爲縮短病毒傳播的時間,並增加病毒在人羣中傳播的機會,導致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如此「共用針頭」傳播方式,可說明2015年臺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年8月發表於《eBiomedicine》。

但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國衛院的研究以小白鼠爲對象,做得不錯,但因小白鼠和人類感染的病毒量有差距,且登革熱不會在動物身上發病,這項研究尚無法直接推到人類身上,只能作爲參考。

黃高彬說,南部登革熱疫情嚴重,最主要的原因是嘉義以南屬於埃及斑蚊的分佈地,北部僅有白線斑蚊存在。埃及斑蚊不同之處在於敏感度較高,吸血時,只要有一點動靜就會飛走,再去叮咬下個人,而白線斑紋則是一次吸飽纔會離開,因此埃及斑蚊的傳播風險更高。

由於埃及斑蚊飛行距離不遠,頂多50~100公尺,黃高彬表示,南部登革熱疫情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但在屏東因人口較少,則較不嚴重。雖然南部的環境較適合埃及斑蚊生存,但不排除未來隨全球暖化而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