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登革熱大流行解密 國衛院:蚊子「共用針頭」快速傳播
國衛院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國衛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登革熱疫情在2015年大流行,全年創下超過4萬例確診紀錄。過去科學家認爲,登革熱病毒需要在蚊子體內複製,感染至唾腺,才能在叮咬下個人時完成傳播,但2015年同戶內感染者的發病間隔卻不足潛伏期。國衛院團隊透過動物實驗證實了蚊子「共用針頭」的傳播方式,只要叮咬了感染者,再叮咬下個人時,口器上的病毒即可傳播,導致疫情快速擴散。
登革熱是一種經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叮咬而傳播,所引起的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因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成病例分佈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臺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臺灣流行的疫情,是近60年來排名第2的嚴重疫情,僅次於2015年大流行。
埃及斑蚊主要棲息地主要分佈在臺南、高雄,偏好在室內環境活動,完成一次完整的血餐過程中,經常需要叮咬多人。過去科學家認爲,蚊子叮咬感染者後,病毒需要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人時完成傳播,這個過程至少需要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以上,稱爲外源性潛伏期。然而,國衛院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8成5少於3天。
國衛院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緊接着叮咬下一隻動物,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造成感染,類似於HBV、HCB、HIV的傳染模式。
埃及斑蚊叮咬多個宿主的行爲模式,可能將病毒以此種機械性傳播模式給下一人,大大縮短了病毒傳播的時間,同時增加了病毒在人羣中傳播的機會,導致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這樣的「共用針頭」傳播方式,說明了2015年臺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