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忽排便「4改變」 醫示警:恐是大腸癌
醫師提醒,若有血便、腹脹、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等大腸癌常見的4個症狀,應就醫檢查。(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腸癌去年奪走6000多位國人的生命。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臨牀上多數大腸癌患者,都是等到出現血便、腹脹、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才就醫,例如大便可能會被腫瘤「塑形」,因此變得很細,血便持續1個月等,提醒一般人年滿50歲起,即可做人生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
陳榮堅在臉書「健康多1點」PO出影片表示,大腸癌就是由自身細胞變化而來的疾病,要在最早期發現有困難,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出現異常症狀時,纔會去看醫師,其中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血便,若1年、2年,才偶爾1、2次血便沒關係,若如果是每2、3天就會1次血便,且時間達1個月以上,請儘速就醫。
陳榮堅說,大腸癌第2個常見症狀是無緣無故會脹氣。第3個是排便習慣改變,舉例來說,過去每天可排便1到2次,現在可能每2、3天才排便一次,且合併有腹脹不適,就得留意是否有腫瘤堵住腸道。
陳榮堅說,第4個常見大腸癌症狀是糞便形狀改變,腸道和糞便都是軟軟的,如果腸子內長東西,軟軟的糞便要經過時,會被長東西的腸道給塑形,變得比較細,因此當發現大便變很細,也要就醫。
除了上述血便、腹脹、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4個常見症狀外,陳榮堅指出,體重減輕、容易疲勞,這些屬於比較非特異的症狀,也可當成輔助參考。
陳榮堅說,想要對大腸做最完整的檢查,就是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得從屁股伸入180公分的鏡頭,就會害怕、就會躲,只想做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雖然還算靈敏,只要腸道黏膜有受傷、造成足夠量的滲血,就會呈現陽性反應,但有時得了大腸癌,腸黏膜並沒有滲血,做糞便潛血檢查,就會驗不出來,最好還是做大腸鏡檢查。
陳榮堅建議一般人可50歲起,做人生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即使都沒有症狀,也建議40歲後於健檢中加入大腸鏡檢查,現在大腸鏡檢查很人性,有舒眠麻醉,睡覺中就能完成檢查,過程約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