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此十等分位,非彼十等分位薪資中位數的再思

我國薪資中位數統計採「十等分位組分界點」,而非「十等分位」,其中玄機多矣。若不明辨,會以爲臺灣的薪資差距不嚴重。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日前公佈「薪資中位數及分佈統計」,不出所料,低於平均薪資(全年總薪資)的上班族比率再度擴大,從2009年試編時61.6%,升至2022年的68.6%,升破7成爲期不遠矣。何以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愈來愈多,而平均薪資卻扶搖直上?原因在於極端高薪族羣的薪資成長,鶴立雞羣,而中產階層,望塵莫及。

這份報告統計了817萬名領薪水過日子的上班族,極端高薪人數雖然不多,但對於推升平均薪資,貢獻不小。從統計學而言,平均數是最佳統計量,原可以呈現全體的感受,然而由於我國薪資分佈右偏的情況日趨嚴重,以致平均數愈來愈難以反映多數人的實況,爲此,政府自2016年起逐年發佈薪資中位數,兩相對照,以貼近普羅大衆的感覺。

依本次公佈的統計,十年之間(2013~2022年)平均薪資成長25%,中位數薪資成長僅16.7%,薪資中位數是指全體受僱者排序居中者的薪資,以817萬人而言,中位數即排序第408.5萬這位,中位數不像平均數,不會受極端高薪者左右,從兩者薪資成長的差異可知,十年來中產階層的薪資成長,遠落後於高薪族羣。

■「十等分位組分界點」的薪資差距,暗藏玄機

至此,薪資中位數引伸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薪資分佈,想想,平均薪資都成長這麼厲害了,那麼高薪族羣譬如前10%、前5%,他們的薪資到底成長多快?這個薪資集中度的變化,極爲重要,是以美、歐、日等國的所得分配統計,皆會呈現金字塔頂端的5%,甚至1%的分佈情況,尤以歐盟統計局的資料最爲詳細。

可惜的是,我們這份薪資中位數沒有前5%,也沒有前1%,就連「十等分位」也只呈現「十等分位組分界點」,不過,此十等分位,非彼十等分位,玄機多矣。

我們來解釋一下,以本次納入統計的817萬名受僱者爲例,若是「十等分位」薪資差距,是指依薪資由低而高排序,取前10%與後10%相比,前10%系薪資最高的81.7萬人的平均薪資。反觀,「十等分位組分界點」的薪資差距,指的是第九分界點與第一分界點的薪資差距,第九分界點即第十分位這81.7萬人裡薪資最低的那一位,也就是第十分位組的下限。同樣是第十分位,一個是該分位組的平均數,一個是該分位組的下限,兩者之不同,可想而知。

兩者會差多少?舉個例子,家庭收支調查在2005年以前公佈的是「個人所得十等分位組」,2006年以後公佈的是「個人所得十等分位組分界點」,對照一下2002年兩者的差別,前者的所得差距是9.9倍,後者僅4.6倍,循分界點所估得的所得差距,僅原版的一半。

■還原「十等分位」的薪資差距,才能符合實況

遺憾的是,如今薪資中位數統計,採用了「十等分位組分界點」,而非「十等分位」,因此所估得的去年所得差距僅4.12倍,竟比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6.15倍還要低,若不明辨,會以爲臺灣的薪資差距不嚴重,這自然是個誤會。由昔日家庭收支調查取「分位數」與「分界點」的經驗可知,原版十等分位的薪資差距,必然會比目前公佈的4.12倍高出許多,甚至乘以2都有可能。

我們看一下這次媒體的報導,多數寫成「最高前10%薪資與最低10%薪資的差距4.12倍」,正確的表達應該是「薪資十等分位組的第九分界點是第一分界點的4.12倍」,然而,如此佶屈聱牙的寫法,幾人能懂?而大部分媒體的寫法,雖易讀易懂,卻帶來錯誤的領會。主計總處雖無誤導之意,但是讓國人誤解,以爲薪資差距不嚴重,自然也難辭其咎。若不加以改正,年年如此,積非成是,非僅有違事實,也會成爲統計史上的笑話。

最簡單的改正方式,就是還原「十等分位」的薪資差距,不要再以「組分界點」的薪資差距讓外界誤會,如此得到的第十分位薪資平均數才稱得上極端高薪族羣,如此得到的薪資差距也才符合實況。

我們瞭解,薪資分佈的估算不容易,然而,817萬名薪資高低都已分成十等分了,既能取得第九分界點的薪資,豈算不出第十分位的薪資平均數?舉手之勞而已,如此非僅能免去外界的誤解,又能讓大家明白薪資集中於高薪族羣的情況,一舉兩得,何樂不爲?盼主計總處能思考薪資中位數創編的初衷,充實內容,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千萬別讓外界再誤解「十等分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