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臥龍躍灣區

證券時報記者 周春媚

浪涌珠江口,一條臥龍橫兩岸;財聚大灣區,八方機遇共潮生。

6月30日15時,深中通道正式通車。歷經7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繼港珠澳大橋後的又一個世界級超級工程終於向世人展現其雄姿。廣袤無垠的伶仃洋上,氣貫長虹的深中通道拔節而生,蜿蜒而行,將珠江兩岸連通起來。曾經只能遙遙對望“嘆零丁”的深圳與中山,實現了跨海“牽手”。

超級工程彰顯東方力量。既要“風中穿針”,又要“海底繡花”,作爲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羣工程,穿雲破海的深中通道在工程領域創下了10項“世界之最”,再次擦亮了中國基建的金字招牌,是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

在世界工程史上,深中通道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我們讚美深中通道,除了因爲它的恢弘與壯麗,更由於其背後的多元價值與深遠意義。它不僅是一條海上交通通道,更是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產業協同、經濟合作的加速器,承載着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

這是一個暢通要素流動的交通大樞紐。無數次歷史經驗表明,修路才能致富、路通方可財通。過去,環珠江口百餘公里的黃金內灣一直缺少快速直達的通道。從深圳前往中山,需北上繞道虎門大橋,增加了人員往來與貨物運輸的成本。如今,深中通道“無縫”連接了深圳、中山與廣州,深中兩地單程從兩小時壓縮至半小時,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條“高速通道”上暢通無阻。

這也是一條連接珠江兩岸的經濟大動脈。交通不暢曾長期制約珠江兩岸的交流,“東強西弱”的不均衡問題較爲突出。數據顯示,珠江西岸城市的GDP總和僅爲東岸的五分之一,“向東要發展”始終是西岸城市的願望。同時,東西兩岸城市的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截然不同,互補性很強。位於東岸的深圳擅長研發,高科技企業林業,但城市空間緊張;位於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門則擁有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土地資源豐富,卻受限於創新不足。通車後,深圳的產業將沿着深中通道外溢,企業將在西岸城市增資擴產,創新要素也將加快向西輻射,兩岸經濟潛力都將得到更大釋放。

這更是一盤活躍灣區未來的發展大棋局。時針回撥至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此後,隨着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大灣區一體化不斷提速。如今,大灣區的人口已達8600萬,並以不到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伴隨着深中通道的開通,“一小時都市圈”再次擴容,“深莞惠”與“珠中江”等城市羣間的交流將日益密切,並通過產業協同合作,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實力。

碧波臥龍躍灣區。每一條隧道,都是連接夢想的必經之路;每一座橋樑,都是通向未來的康莊之道。如果說,港珠澳大橋過去是“單腿奔跑”,那麼深中通道今後就將與之“比翼雙飛”,共同助力區域經濟騰飛。在珠江口澎湃激越的前進浪潮中,在大灣區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上,相信越織越密的交通網絡必將爲這片土地託舉起一個更精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