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緣何行銷全球?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道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刊發題爲《<被討厭的勇氣>緣何行銷全球?》的文章,作者是凱瑟琳娜·戴維斯)。文章摘編如下:

2024年6月,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全球銷量達到1180萬冊。這本解讀了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著作爲何能夠暢銷全球?本書的編著者——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日本作家古賀史健回答了這個問題。

此書出版前,阿德勒在日本並不出名,但他“人類並非由過去經驗所決定”的理論受到關注。對於歐美讀者來說,阿德勒帶給他們怎樣的印象?岸見說:“即使在歐美,不瞭解阿德勒的人也佔大多數。好多人應該都是通過亞洲作者的書才首次聽說他。”此書德語版譯者表示,阿德勒此前只是被學術界所知曉,而這本書讓很多人產生共鳴。可以說,這是從日本向歐美的一次反向文化滲透。

《被討厭的勇氣》以對話形式展開,對話者是一個在人際關係中飽受自卑感困擾的“青年”和一個熟悉阿德勒心理學的“哲人”。兩人進行了多輪爭論。作者參考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對話錄》。

岸見說:“柏拉圖《對話錄》的有趣之處在於,年輕人反駁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接受反駁再進行迴應,這正是哲學的意義所在。獨白不是哲學。而且,通過讓‘青年’代替讀者發聲,讀者可以參與到書中。”古賀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顛覆了常識和先例,讀者難免會產生懷疑和排斥,以“青年”和“哲人”爭論的方式展開論述更易理解。

“書中不僅寫下我所說的話,還寫下我可能說過的話和我下意識說過的話。”岸見說,他很高興這種對話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這種結合了可讀性與哲學本質的形式可能也爲此書在全球範圍內的暢銷作出了貢獻。

這本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它具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普適性。

岸見說:“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時代的人讀這本書,書中的內容都具有普適性。我認爲這是它被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古賀稱,其編著本書的理念是“十年後的經典”。“留存至今的經典在100年前就已經存在,100年後仍將存在。100年後的人們也會有100年前人們所感受到的相同煩惱。所以我們沒有聚焦於‘點贊量不夠’這些現代人的煩惱,而是淡化其時代特徵。”關注人際關係本身,而非具體個案,這可能是此書能夠經久不衰的一大原因。

此外,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書中內容的感受也存在差異。古賀採訪過日本橄欖球隊主教練艾迪·瓊斯,當時他還在英格蘭橄欖球隊執教。瓊斯表示,這本書在作爲澳大利亞人的自己看來內容並不出格,但是英國人讀來會受到很大沖擊。對於在狹小國土中被無形規則束縛的人來說,有勇氣被人討厭或許顯得更加新奇。

古賀關注到,這本書在巴西的銷量也高達33萬冊。雖然巴西國民性格相對開朗,“但或許也抱有相同的煩惱”。

岸見對於韓國讀者的情況也印象深刻。阿德勒所提倡的平等的“橫向關係”與韓國傳統下嚴格的等級關係似乎相互排斥。“雖然韓國是一種縱向社會,但是《被討厭的勇氣》在當地卻被廣泛閱讀。可能正是這本書推動當地人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爲常的思維方式。”(編譯/王海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