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典籍展示珍貴藏品 熹平石經、戰國「孔子曰」竹簡亮相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展出許多珍貴文史資料 。(圖/翻攝 看臺海)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亙古鉅製 煌煌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目前正在大陸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展覽粹選傳世善本與出土文獻,共展出珍貴展品54種75冊件,包括甲骨、簡牘、石刻、善本等多種類型。其中,「熹平石經」難得產出,號稱刻在石碑上的教科書,都是十分珍貴藏品。
本次展覽在位於北京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典籍博物館)主辦,遼寧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山東博物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甘肅簡牘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協辦。
建館115週年之際,特策劃「亙古鉅製 煌煌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聯合大陸8家圖書館、博物館,薈萃珍品文獻文物。展覽共分爲「民族元典」「軸心時代」「中華一統」「交流互鑑」「文化高峰」五個單元。
▲ 目前大陸能見到的最早版本的《山海經》是宋淳熙七年(1180)池陽郡齋刻本 。(圖/翻攝 看臺海)
「本次展覽共展出珍貴展品54種75冊件,包括甲骨、簡牘、石刻、善本等多種類型,重點展品包括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熙七年(1180)池陽郡齋刻本《山海經》、熹平石經《尚書·堯典》殘石等。」大陸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張志清也爲來參訪年輕人介紹。
《山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地理、神話傳說著作,主要記錄了山川、河流、歷史人物以及奇珍異獸,而且對於上古神話做了詳盡的介紹。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版本的《山海經》是宋淳熙七年(1180)池陽郡齋刻本《山海經》。
▲大陸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張志清。(圖/翻攝 看臺海)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人提出校訂儒家經典文字,刻一套範本立於學校門前用來刊誤訂僞。經過數年時間,《周易》《尚書》等7部經典、20餘萬字雙面刻在46塊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口。學生們以此爲據,傳抄、學習並作爲考試的唯一依據,史稱「熹平石經」。熹平石經見證了歷史發展的不同層面,不僅使經典得以流傳,更對書法、印刷等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尚書》乃上古史書,有3000多篇。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尚書》一直被視爲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講述着先人們的治國理念和處世之道。
《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崔鉉撰文,柳公權正書,是國家圖書館所藏碑帖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珍品。唐朝建立後,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採取天下一家的民族政策吸引着周邊民族與之交往,促進了多民族共融局面的開創與拓展。《神策軍碑》碑文記錄回鶻汗國滅亡、安撫歸降唐朝的回鶻首領嗢( wa )沒斯(後被唐王朝賜姓名李思忠)等事。神策軍是唐代中後期的禁軍主力,原爲西北戍邊部隊,後成爲維護唐王朝統治的重要武裝力量。
▲《孔子曰》竹簡2021年出土於湖北荊州。(圖/翻攝 看臺海)
《孔子曰》竹簡2021年出土於湖北荊州王家咀戰國楚墓,現藏於荊州博物館,非常珍貴。戰國時期,孔子言論已經廣爲流行,現在我們常說的「子曰」在當時有不同說法。
《左傳》中引用孔子言論,既有「孔子曰」,也有「仲尼曰」。王家咀楚簡的記錄,則以「孔子曰」開頭。《孔子曰》與《論語》有什麼差別?
張志清解釋,《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下來,《論語》何時有衆說紛紜,之前沒有發現戰國時期《論語》,後來在湖北荊州王家咀戰國楚墓出土的簡,每一個簡上面寫《孔子曰》,不是用「子曰」,這爲研究戰國時期的《論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至於古時的竹簡爲何保持完整沒有腐爛?張志清說,現在出土的好多的簡,都長江流域一帶,出土的時候包裹在泥土,隔絕空氣,或是泡在水裡,因此保存至今沒有毀壞。
被稱爲「天壤間的孤本秘籍」的《趙城金藏》,這是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覆刻本,共計6980卷,現存近4900卷,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譽爲「天壤間的孤本秘籍」。
因其刻版於宋金時期、1933年首次被發現于山西趙城廣勝寺而得名,後來大陸相關專業單位搶救後《趙城金藏》纔有機會與《四庫全書》、《敦煌遺書》、《永樂大典》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 「熹平石經」刻在石碑上的教科書。(圖/翻攝 看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