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臺發力低空空域管控 成立重點實驗室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2024年,低空經濟迎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窗口期,成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及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

9月19日,首屆低空經濟創新引領大會在北京豐臺舉辦。《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大會現場瞭解到,豐臺區公佈了北京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聯盟企業需求,成立空域智能管控及安全保障技術重點實驗室,併發布促進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據瞭解,今年以來,各地紛紛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爲全國低空經濟監管、政策、法規、標準策源地,北京市在低空經濟領域起步較早、資源儲備豐富、產業鏈創新鏈較爲完備。其中,豐臺區具有紮實、全面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在低空經濟發展上率先挑起大梁。

空域管控實驗室成立

據瞭解,今年5月份,北京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聯盟在豐臺成立,聯盟聚焦低空空管、飛行器研製、運營服務三大方向,政策規劃、空域改革、基礎設施、技術創新、產業促進、產業招商、金融保障等工作,重點建設低空空域智能管控及安全保障技術重點實驗室。

在本次大會上,低空空域智能管控及安全保障技術重點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

“低空智能管控及安全保障是低空經濟運行的關鍵,實驗室瞄準低空‘高頻次、異構、多主體、融合空域’等運行總體需求,培育飛行器智能化控制、低空通信導航、低空感知探測、低空空域數字化、數字低空規劃及管理運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六大技術方向。”豐臺區科信局局長、中關村科技園豐臺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實驗室成立後,將有多家企業聯合高校開展技術攻關,建設應用場景構建管控系統平臺。

記者從大會現場瞭解到,中國通號牽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星網公司等5家單位,開啓全域感知通信及反制技術研究等5項關鍵技術攻關,將建設1套管控系統平臺和多個應用場景;交控科技牽頭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11家單位,將開啓低空空域管理調度指揮與安全保障體系架構研究等5項關鍵技術攻關,並承擔1套管控系統平臺構建、2塊場地試驗環境搭建、1個產業聯盟應用生態建設。此外,中船海豐和北京鳶飛科技有限公司牽頭中國船舶、中科院中國航空學會、北京大學等單位,也將持續開展技術攻關、行業標準制定、飛行試驗環境搭建等工作。

爲支持低空經濟發展,豐臺區今年以河西地區爲主要承載地,加快規劃建設200萬平方米的低空經濟產業園,其中包括100萬平方米研發基地、100萬平方米制造基地,系統規劃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綜合檢測實驗室等。

據瞭解,豐臺區先期開放豐臺科技園東三期10萬平方米低空經濟產業空間,已與30餘家京外低空經濟領域企業對接洽談,吸引西安愛生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龍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入駐。

上述負責人表示:“115家低空經濟重點企業、200餘家關聯企業,形成低空經濟產業生態,豐臺在地下、地面、空天、深空等空間體系中擁有絕對優勢。”

多家企業攜產品亮相

在本次大會上,北京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聯盟公佈多個企業需求,同時,大疆創新、小鵬匯天等共百餘家低空經濟企業參與展示解決方案和創新成果。

記者注意到,在北京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聯盟企業需求中,“起降場對通導監設備的需求”備受關注。

多家企業提出了共同的需求:數字化起降場需要高帶寬、低延遲的通信網絡來支持飛行器與地面控制系統之間的實時數據傳輸,以保障飛行器的起降安全。低空飛行器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和導航服務,確保其在複雜空域中的安全飛行,以及在起降場的精準着陸。

此外,數字化起降場需要保障低空飛行和起降安全,需要監測小顆粒度積雲、降雨、風切等精密、複雜的氣象變化,同時對起降場周邊的低空飛行器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監控,對非法入侵的無人機進行預警探測和識別,保障起降場的安全。

交控航空相關負責人在本次大會上攜其低空數字化起降場產品亮相,據其介紹:“該起降場作爲高度集成的低空智能基礎設施,運用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可滿足eVTOL等新型飛行器的起降、停放、充電、調度、運行需求。”

此外,除了低空數字化起降場外,本次大會還有低空指揮調度與安全保障系統、基於AI的行業場景應用等多款產品發佈。

爲支持相關企業發展,在本次大會上,豐臺區發佈《關於促進豐臺區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4—2026年)》,明確4個方向12項重點任務。

據豐臺區委常委、副區長,中關村豐臺園工委書記崔旭龍介紹:“豐臺區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瞄定產業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大政策扶持、做優創新生態、加速產業集聚,在全市率先打造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示範區。”

記者瞭解到,依託低空產業促進政策,豐臺區將加快培育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載體,強化重點企業支持,加強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建設低空經濟產業園,在空間保障、場地建設、設備購置、人才引進等方面爲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我們將對無人機、eVTOL、飛行汽車整機及關鍵部件研製,數字化低空飛行及監管服務技術研發,低空經濟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低空經濟領域各類標準制定,產業鏈、創新鏈織補,低空經濟特色園區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崔旭龍表示。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