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砍人案/同理心更重要 媒體人黃哲斌:別飽和報導
臺北捷運20日晚間傳出隨機傷人事件,造成4人受傷,資深媒體人黃哲斌21日在臉書提到,要當討人厭的烏鴉,說明他對一連串事件的看法,無差別殺人和媒體過度報導、社會心理躁動有關,「並且事件本身只是病徵,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種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象。希望媒體不要飽和報導,激起社會情緒。」
以下爲黃哲斌所提出的七點看法:
一、開宗明義:無差別殺人與死刑存廢無關,而與媒體過度報導、社會心理躁動、相對剝奪感沈重,以及深沈無力的集體情緒有關。
二、問題源頭不會在於捷運,就算不在捷運站,也會出現在其他場域,日本傷亡最嚴重的隨機殺人案,除了1995的沙林毒氣事件,就是2008年秋葉原事件,發生地點在白天鬧區的大馬路上。( https://goo.gl/ut8TXb )
三、鄭捷案發生後,每班捷運列車上都有警察巡邏,國小女童悲劇後,上學及放學的國小門口都站着一名警察。類似做法只能短暫嚇阻模仿犯,無助於迴應無差別殺人的社會根源,到頭來,像是操壞醫護人員一樣,只會讓基層警察勤務過重,疲於奔命。
四、無差別殺人事件只是病徵,背後往往反映更沈重的社會病竈,我們必須承認,臺灣社會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要把它當作單一的犯罪事件,而是一種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象。( 張智程:http://goo.gl/jBsMyr )
五、傳播媒體必須負起很大責任,絕對不要再像鄭捷或其他案件一樣飽和報導,尤其不要渲染犯罪細節,或激起社會情緒,這隻會是模仿犯罪的溫牀,民衆也有責任告訴媒體老闆,不要靠着販賣社會悲劇來獲利。
六、無差別殺人的犯罪成因很複雜,國外有些借鏡可參考。但重要的是,臺灣社會必須試着去正視、理解,從而緩解、減少類似不幸發生。
七、社會大衆必須儘量剋制情緒,並非要原諒犯罪者,而是知道,仇恨無助於消解仇恨,只會激發、鼓勵更多跟從者。同情與同理心,往往更爲關鍵。
我知道,這讓人悲傷。但願恨意不足讓人殺人,虛無不足讓人殺人,厭世不足讓人殺人。但願我錯了,我們還能回到從前。
最後黃哲斌也引述了,三峽傷人案的被害者之一謝邑霆的自述,認爲大家應該好好讀一讀。
以下是他引述謝邑霆專文:
補充:昨晚三峽傷人案的被害者之一,謝邑霆在臉書的自述,非常值得一讀,以下引述:
新聞媒體斗大的標題寫着,他要學鄭捷,底下留言一面倒的認爲要趕快把鄭捷處死,徹底嚇阻這樣的"異類",但事實上我在警局根本沒聽到那個孩子這麼說......比起死亡更讓我恐懼的是臺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之前所說,無差別攻擊發生頻率只會越來越密集預言似乎成真,更讓我恐懼的是我發現我並不是不能理解他對世界絕望的心情,我們誰沒有對世界失望過呢?或許,如果再多一些或許,在那被銬上的不是他而會是你我。
我不懂一個怎麼樣扭曲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讓一個15歲的少年如此絕望,但我可以理解死刑絕對無法減緩這些事情一再發生。
高失業率,貧富差距,冷漠,疏離,一切利益取向的資本化,這些纔是真正的殺人兇手,像工廠一樣生產出更多可能的鄭捷;我們卻只忙着沉溺於媒體渲染的惶恐,試圖將這些原因的產物從眼前一除爲快,兇手則享受自身所製造的集體恐慌,只想讓所有人都理解他們的憤怒,將全世界拖入他們的絕望深淵之中,根本不在意死刑與否,坐牢與否,因爲現在的社會結構讓這些人覺得,踉蹌的活着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氣,監獄外面比裡面更加的不自由與殘忍。
▼謝邑霆提到當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