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弘揚者趙國春 龍江故事·北大荒記憶|“北大荒人”是我最驕傲的標籤

□本報記者 姜斌 劉暢 崔立東

哈爾濱市香坊區紅旗大街175號,北大荒博物館,這裡濃縮了幾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生命創造的歷史。和趙國春的對話,就從這裡開始……

退休8年的原館長趙國春,再次站在北大荒博物館的“故人牆”前,他的眼神裡立刻涌入不同的光彩。

8月的一天,他和記者一起重回北大荒博物館,伸手一一撫摸過銅板牆上父親和岳父的名字時,他回頭對着記者笑了笑,“北大荒人,是一羣特殊的人!‘北大荒人’就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標籤。”

從事48年文學創作,出版24本文學專著,趙國春的創作素材和採寫對象,沒有離開過北大荒。用文學作品弘揚北大荒精神,貫穿他的創作始終,或者說弘揚北大荒精神,是他作品的主旋律。

“爲啥大家都說我北大荒精神講得好?”趙國春中氣十足的嗓音裡透着笑意:“因爲我身處其中,正因爲經歷過,所以我可以驕傲地說,北大荒的精神從未褪色,北大荒的故事永遠鮮活。”

公章背後是可歌可泣的建場史

在北大荒博物館第二展廳展櫃裡,陳列着一套珍貴的印章。31枚,全是用山東的梨木人工刻制。這套印章來自二九一團,第一支成建制開進北大荒的部隊——農建二師。

在1958年大批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之前,1954年黨中央、國務院指令,農建二師的全體官兵,集體移墾北大荒,這支隊伍以團爲單位創建了三個機械化國營農場,這就是今天的二九〇農場、二九一農場和鐵力農場。

2003年底,趙國春擔任北大荒博物館籌建辦主任,2004年夏天,他到二九一農場爲北大荒博物館徵集展品。他和同事從《二九一農場志》上,發現了幾枚公章照片,可史志辦的人也不知這套公章的下落。幾經波折,他們終於在檔案室一個好久不用的櫃子抽屜裡,找到了沉睡半個多世紀的31枚二九一團的部隊公章。

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二九一團一營機炮連連部”的印章背後,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時候,部隊剛來到北大荒,接到建設農場的任務,用啥建設啊?團長宋光和副政委張積文聽老鄉反映,向東去不遠的虎林縣境內的完達山上有一些當年被砍伐但尚未運走的木材……

二九一團以一營機炮連爲主,組成一支70多人的運木大隊。戰士們來到虎林縣境內的二道山頭,用樹幹、樹枝、羊草搭起了簡易工棚,在山坡下的小清河打撈曾經被扔下的困山材。另一隊戰士則趕着馬車,將打撈上來的原木運回駐地加工。一天一宿運一趟,全程60公里,每天四點鐘摸黑出車,戰士們身上雖然穿着棉襖、皮大氅,但因長途趕車,早被刺骨寒風打透了,好多戰士的臉、鼻子、耳朵都凍爛了。這一冬,他們打撈出2500多立方米木材。

快過新年了,運木大隊的幹部戰士接到了團黨委口頭傳來的慰問,同志們都特別興奮,因爲他們要在北大荒歡度第一個新年。

1954年12月28日,這天,任務完成得也格外輕鬆。晚上,炊事員陳洪常把玉米[~公式~]子飯煮得特別爛,並拿僅有的一條帶魚燉了一鍋湯,大家美美吃了頓晚飯。

然而,不幸的事件發生了。晚上8點鐘,失火了。霎時,兩間工棚都被濃煙和烈焰所籠罩,在夢中被濃煙嗆醒的戰士,奮力撲打着烈火,他們想把活的希望留給別人……在這場大火中,既無水源,又沒有防火工具,趙太和等23名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984年9月,二九一農場在建場30週年時,烈士的骨灰和墓碑從虎林遷回了農場,建立了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二十三烈士紀念碑落成典禮”。紀念碑坐落在場部林木掩映的鮮花叢中,正面是8個雄健、雋永的大字:“二十三烈士紀念碑”。

兩面牆刻下北大荒永不遺忘的記憶

趙國春始終堅信,北大荒人有着獨特的精神特質。作爲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宣傳陣地,2005年9月2日,北大荒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的兩大亮點是:刻有12429個人的名字的北大荒故人牆和巨型浮雕《北大荒人頌》。

趙國春走在展廳中間的過道,擡起一隻手說:“一邊是現實世界,真實記載着爲北大荒獻出最寶貴的青春和生命的故人牆,一邊是藝術的再現,展示北大荒開發創造故事的浮雕《北大荒人頌》,兩兩對望,很多初次來到北大荒博物館的人,沉思片刻後都說過兩個字:震撼。”

巨型浮雕《北大荒人頌》,高近8米,長28米,總面積220多平方米,由200多塊砂岩鑄件組成,畫面有138個人物,組成了32個墾荒故事,曾榮獲全國第十屆美展的銀獎。作者杜飛50多年前作爲北京的知青,被分到九三管理局的山河農場。他把生命中最美好的8年留給了這片黑土地,後來考上中央美院並留校成爲壁畫系教授。

“北大荒故人牆”由100塊銅板組成,上面鐫刻了當年來到北大荒的復轉官兵、地方幹部、知識青年、支邊青年和大中專畢業生,人員統計截止時間2003年12月底,共有12429個人的名字。

在博物館工作期間,多年的職業習慣和對文學創作的不懈堅持,讓趙國春對北大荒開發建設初期的文物產生了濃厚興趣。《農墾日報》2007年創辦《農墾日報·北大荒週刊》時約他每期撰寫一篇“北大荒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他欣然應允。此後,他接連寫了60篇“文物故事”,這些故事變成《永遠的記憶——北大荒博物館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一書。這本書先後獲第八屆丁玲文學二等獎和第十四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編譯著類)佳作獎。

近年來,趙國春挖掘北大荒的歷史文化資源,撰寫了200多篇北大荒人物和文物故事,他把這些故事穿插在每次的演講中。退休後宣講北大荒精神30多場,聽衆近萬人。

趙國春說,常聽來墾區採風的作家感嘆:“北大荒是個文學創作的富礦,只要善於發現,寫作素材無處不在,每個人的經歷都足以寫成一本書。”

近20年,趙國春堅持結合工作,深入挖掘北大荒的歷史文化資源,從中汲取創作的養分和素材,陸續編著了《北大荒文藝史略》《北大荒文物的訴說》《丁玲在北大荒的故事》等作品。他去年出版的34萬字紀實文學《北大荒記憶》,入選黑龍江省精品圖書出版工程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趙國春說,“我和衆多同齡的北大荒人一樣,見證着北大荒的鉅變發展、輝煌成就,今後餘生,我也要繼續給周圍人講北大荒的故事,繼續寫好北大荒人,宣傳好北大荒的精神。”

◎記者手記

身材高大、中氣十足,是記者對趙國春的第一印象,說到關於北大荒的人和事兒,他眼睛透亮。

路過那面刻滿名字的故人牆,他指着父親的名字說:“我自己是北大荒人,父母兄弟和兒子也是,我們都是北大荒歷史的親歷者、記錄者,也要當北大荒精神的傳播者……”

趙國春的一生圍繞着北大荒進行文學創作,他把豐富的、枯燥的、有價值的北大荒開發建設歷史,用形象的、讀者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奉獻給大家。

“北大荒人是特殊的一羣人”是在採訪中讓記者印象非常深刻的話。北大荒人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爲國家的糧食安全保駕護航,成爲了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從趙國春的語氣中,肢體語言裡,深刻感受到了北大荒精神對北大荒人的深刻影響,這種精神帶着厚重的力量不斷延續傳承。

採訪結束時,他說,北大荒的精神永不褪色,北大荒的故事歷久彌新,北大荒的文學絢麗多彩。我要一如既往走下去,無愧於北大荒人的稱呼,我要和許多同齡的北大荒人一道,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弘揚北大荒精神這一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