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灘地上的活化石」 金門再放流鱟苗15萬尾
鱟在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已出現,有「灘地上的活化石」之稱。(李金生攝)
縣長楊鎮浯今(30)日下午率隊深入建功嶼泥灘地,放流縣水試所自行育成的鱟苗3萬尾。(李金生攝)
金門縣長楊鎮浯今(30)日下午率隊深入建功嶼泥灘地,放流縣水試所自行育成的鱟苗3萬尾。(李金生攝)
從幼苗長大成「鱟」,具有繁殖能力,需要10多年時間,過程十分不易。(李金生攝)
金門縣水試所期待小鱟順利成長,爲大海帶來盎然生機。(李金生攝)
金門縣府推廣環境生態教育,希望民衆踊躍加入保育「泥灘上的活化石」行列。(李金生攝)
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已出現,有「灘地上的活化石」之稱的鱟,在臺灣本島已幾乎完全絕跡,在金門也面臨棲地破壞,野生族羣銳減的生態危機。縣長楊鎮浯今(30)日下午率隊深入建功嶼泥灘地,放流縣水試所自行育成的鱟苗3萬尾,期待牠們長大成「鱟」,爲大海帶來盎然生機。
縣水試所長楊文璽指出,三棘鱟是金門的特種海洋生物,也是環境污染指標生物之一。該所預定在均有稚鱟蹤跡的夏墅、金城雄獅堡、南山、北山、洋山、田墩、西園、官澳和烈嶼鄉埔頭、上林潮間帶放流自行育成的鱟苗共15萬尾。
金門縣政府已在1999年12月公告畫設全臺唯一,面積廣達400公頃的「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同時由縣水試所進行稚鱟覆育計劃,放流作業預估可以彌補自然的生產力不足,充實金門沿海漁業資源。
披着一身甲殼,外型像鋼盔,且雌雄成對出現,又有「鋼盔魚」、「鴛鴦魚」與「夫妻魚」之稱的鱟,在臺灣地區已無野生髮現紀錄,僅澎湖偶可一見。
但在金門因爲長期軍管,海岸不得任意進出,反而提供牠們棲息、繁衍的安全環境,西部和北部潮間帶仍有穩定的族羣分佈,但近年隨着開發腳步的逼近,也同樣面臨棲地破壞問題。
縣水試所指出,鱟在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2億年前演化爲現今型態,爲地區特有海洋最大型底棲性甲殼類動物,也是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的主角之一,該所基於維護金門生態永續,積極從事鱟的增殖覆育放流,並導入環境教育課程,持續推廣鱟生態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