㕵報社評》李強知臺新內閣 兩岸優先拚經濟

社評

剛落幕的大陸人大、政協兩會,聚焦在高層人事換屆與經濟建設,並未對政治問題,尤其兩岸政治過度着墨,對臺政策呈現務實、緩和的基調。可以看出,國際輿論愈是關切臺海何時「開戰」,北京就愈釋出兩岸和平交流的訊號,這是成熟理性的做法。

新人事閩南背景多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延續中共二十大常委會「知臺」色彩濃厚的新人事,新出爐的李強內閣「臺灣經驗」色彩鮮明,兩位前國臺辦副主任升任部長級閣員,是大陸建政以來參與兩岸交流最深的內閣班子。不僅如此,「閩南背景」財經閣員衆多,相信會給兩岸關係,尤其經貿關係帶來新的變化。

去年二十大後升任政治局委員的新任副總理何立峰,將成爲李強內閣的財經事務總管,他在福建出生成長,廈門大學畢業後在泉州、廈門、福州工作25年。發改委新主任鄭柵潔、退役軍人事務部長裴金佳,都是閩南人、從福建基層官場起步,曾任國臺辦副主任,續任的財政部長劉昆自幼在閩南長大、廈門大學畢業。

儘管北京對臺決策權掌握在黨務而非政務系統,但政務部門的執行仍然重要,李強新內閣的「閩臺經驗」,應可以爲兩岸關係帶來新的想像和期待:首先,福建人對臺灣有天生的親切感,思維方式與臺灣人相近;其次,福建官員與臺灣政商人士打交道頻繁,他們處理涉臺政策會更容易「上手」,更能體會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次兩會從北京各個層級、各個管道傳出的涉臺訊息看,習第三任期對臺工作重點,是務實層面的兩岸經貿交流、人員往來。除了習近平在閉幕演說上重申「積極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王滬寧在「臺灣代表團」表示要堅定不移促進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以外,新當選總理的李強,在記者會上也大吹和風,表態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相較於上述宏觀論述,最值得留意的是,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在此次兩會上與臺灣代表團座談時表示,大陸將深化兩岸貿易、產業合作,助力臺胞、臺企更好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在陸臺企可享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優惠,獲得更廣闊市場,促進兩岸經貿健康發展。換言之,北京對現階段兩岸關係,是有明確、具體的政策議程,那就是「拚經濟」優先。

促進經濟雙向融合

「拚經濟」意味着民生福祉優先、政治分歧擱置,這就可以解釋,爲何陸方近期重啓兩岸協議溝通機制、密集會見臺灣各界基層參訪團、並對民進黨政府鬆綁兩岸直航表示肯定的一系列新動作。雖然是經貿優先,但「拚經濟」的對臺政策反而具有更濃厚的政治意涵,那就是大陸不想兩岸緊張、更不想打仗,直接回應了國際輿論對臺海爆發軍事衝突的擔憂,也意在對外表明:挑起臺海動盪的不是陸方。

臺灣社會應該樂見大陸將對臺政策重點,迴歸到經貿合作層面。中共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回顧2008至2016年的兩岸和平發展時期,2015年之所以能實現馬習會的「上層建築」,正是因爲有ECFA與兩岸經貿大交流的「基礎」。遺憾的是,由於2014年太陽花擱置服貿、貨貿協議生效,過去10年兩岸經貿關係雖有進展,但相當不平衡,再加上美中貿易、科技、金融鬥爭激烈,兩岸「經濟基礎」進入多事之秋。

李強在記者會上說,希望臺商「願意來、融得進」。未來閩臺經驗豐富的大陸內閣還應思考:如何促進兩岸經濟雙向融合,讓臺灣民衆、企業更緊密地融入兩岸經濟圈。一方面,大陸商務部長提及的RCEP是一計良策,另方面,民進黨也應以「解鈴還須繫鈴人」爲念,將擱置9年的《服貿協議》生效,這是和平保臺的關鍵。若臺灣重啓《兩岸服貿協議》,大陸容許臺灣以世貿或APEC模式加入RCEP,相信兩岸經濟融合可以展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