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風暴疑兇「米酵菌酸」 曾在黑龍江釀全家9死
「寶林茶室」爆發嚴重食物中毒事件,迄今已導致兩人死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指出,若是內生性毒素,較高機率是「米酵菌酸」。事實上,「米酵菌酸」過去就曾多次在大陸釀成嚴重的中毒事件,2000年10月,黑龍江有一家人因用「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麪條狀主食),最終導致9人中毒身亡。
據央視新聞當時報導,2000年10月5日上午,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某家庭12人聚餐,其中9人食用了酸湯子。到了中午,食用了酸湯子的9人陸續出現身體不適,10月12日,8人搶救無效身亡。次日,另一人也死亡。據調查,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
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近年來在大陸時有發生。除前述黑龍江這起事件,2020年7月,廣東也有11人在當地一腸粉店吃完粿條後,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其中1人最終死亡;2018年7月,浙江金華3人食用黑木耳導致米酵菌酸中毒,1人死亡;2018年10月,廣東河源及東莞也發生食用河粉導致米酵菌酸中毒事件,7人中毒,3人死亡。
新京報統計,近20年,中國大陸幾乎每年都會傳出因米酵菌酸導致的死亡事件。2005年,因此死亡的人數更高達25人,2000年也有13人。
新華社引述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張娜指出,米酵菌酸毒素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尤其喜歡氣溫26度至28度的偏酸(pH值5至7)環境。高溫潮溼的夏、秋季非常適合這類細菌繁殖,廚房等潮溼不透氣的地方則是滋生此類細菌的溫牀。
張娜提到,造成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有共通點,都需經長時間發酵或泡發。一般民衆日常接觸較多的食物主要有穀物發酵製品、薯類製品、木耳和銀耳。而米、粉類食物在製作過程中,如環境不衛生、原料變質、儲存不當,如泡發過久、儲存環境潮溼都可能被污染。
張娜表示,米酵菌酸作用的標靶器官是肝、腦、腎等主要實質臟器。因此,中毒的主要症狀表現爲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損傷,如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等;重症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樞神經麻痹,並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張娜警告,米酵菌酸耐熱性極強,即使用100度的沸水和高壓鍋也不能破壞其毒性。若誤食米酵菌酸,一般在進食後30分至12小時會出現中毒症狀。中毒症狀首先是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頭暈無力,進一步則會到嚴重到肝功能損害、意識不清,甚至死亡。
由於目前還沒有特效解毒的藥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達40%至100%。武漢疾控中心提醒,一旦吃了會引起米酵菌酸的食物時,若出現中毒症狀就應立即就醫;吃了同樣食物的人,不論有無症狀,也應立即就醫檢查。
一旦變質可能含有米酵菌酸的食品。(圖/取自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