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嘴裡有白斑塊恐是「鵝口瘡」 親餵乳頭也會感染!
▲寶寶嘴裡有白斑恐是「鵝口瘡」,醫師提醒親喂媽乳頭也會感染!(圖/達志示意圖,下同)
嬰兒在喝完奶後,嘴巴內會殘留奶垢,容易白白的,部分媽咪都會覺得是正常,不會多加註意。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柯婷蓉指出,曾在門診遇過一名寶寶嘴巴內側黏膜跟舌頭上有白色斑塊,媽媽才說寶寶這幾天比較容易哭鬧,奶量也比之前減少,最後確診爲「鵝口瘡」。
柯婷蓉指出,鵝口瘡則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而白色念珠菌是臺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舌頭及上齶,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很容易跟一般奶垢混淆,而且當發現親喂的寶寶有鵝口瘡時,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
鵝口瘡常見於免疫缺陷的病人,但一般健康的嬰兒更是好發族羣。柯婷蓉說明,多數被感染的嬰兒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部分嬰兒可能會變得容易哭鬧甚至不愛喝奶,但若是親喂的寶寶,口腔裡的念珠菌也會附着在媽媽的乳頭上,當媽媽的乳頭有念珠菌感染時,可能會有局部輕微紅腫、刺痛或是媽媽親喂時異常疼痛等狀況,但這些症狀通常頗輕微,很容易被忽略。
▲寶寶若異常哭鬧,奶量減少,媽媽就要留意了。
目前治療方式爲使用抗黴菌的藥物直接塗抹在嬰兒的口腔黏膜,還有親喂媽媽的乳頭上,一般治療的療程約是7-14天,其他像是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例如奶嘴、奶瓶、固齒器或是玩具等都要徹底消毒。
那到底要如何區分是奶垢或是鵝口瘡?柯婷蓉建議,可用棉棒或是溼潤的紗布輕輕擦拭,奶垢一般能夠輕易地去除,倘若是鵝口瘡則會持續附着在黏膜上,若用力擦掉白色斑塊,底下的黏膜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
柯婷蓉提醒,臺灣溼熱的環境適合黴菌生長,因此鵝口瘡雖然很容易治療卻也容易復發,除了治療之外,在日常照顧的細節上也需要多些注意。在預防方面,除了維持環境與器具清潔之外,餵奶後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鵝口瘡的重要步驟議爸爸媽媽們每天喂完寶寶的時候,順道看看寶寶的口腔狀況,如果有發現這樣的白色斑塊,就要儘快就醫。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