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扛竹籠茨 今年首度扛回曾文溪畔先民居住地

臺南市長黃偉哲(右三)與立委陳亭妃(右二)、議長郭信良(右四)一起體驗扛茨活動。(溪南寮興安宮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安南區的「扛茨走溪流」活動,今年首次扛回曾文溪畔的先民居住地。(溪南寮興安宮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安南區溪南寮舉辦第3屆的「扛茨走溪流」文化活動,今年刻意打造小型竹籠茨,19日在臺南市長黃偉哲見證下,100位民衆協力扛進田野小徑,首次回到先民居住的曾文溪畔,連外籍人士也來體驗,直呼「好重,但值得」。

安南區早年低勢低窪,每逢雨季與颱風天,河道氾濫成災,早期居民爲了走避水災,用竹子打造竹籠茨,可在雨季來臨時「扛着房子走」,便有了「扛茨走溪流」的地方習俗。

這項地方文化,隨着建築工程進步,漸漸消失,竹籠茨的建造方式也漸失傳,臺南市文化局請地方匠師李養重傳技藝,實體打造竹籠茨,舉辦過兩次「扛茨走溪流」活動,卻因實體竹籠茨太大,村民無法將其扛進田野小徑,調整扛茨路線。

溪南寮居民在今年8月至10月間,透過文化部補助經費,號召共約500名志願者,打造9坪大的竹籠茨,志願者來自花東、臺北,甚至有美國、法國人士一起來參與竹籠茨的建造過程。有建築師估計,1棟竹籠茨以現在的造價,需耗費百萬元。

竹籠茨完工後,19日在溪南寮興安宮前舉辦第3屆「扛茨走溪流」活動,共有包括外地人、外籍人士等共百人志願前來,黃偉哲與臺南市議長郭信良、立委陳亭妃都到場體驗扛屋,不少人直呼好重,但感覺好玩值得。

「一二、一二」扛茨的民衆喊聲着,上午從興安宮扛到扛到曾文溪畔堤防,首次回到先民居住的地方,單程1.5公里,同時有66人扛屋前進,平均每50公尺休息1次,下午再扛回興安宮,已經是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