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鏡大戰”催熱供應鏈 AI端側落地駛入快車道|AI 2025前瞻系列①
財聯社12月29日訊(記者 陸婷婷)AI發展正酣,其在端側的落地風潮也涌現而至。近期行業廠商齊推AI智能眼鏡新品,與此同時,部分爆款產品預售全面售罄、相關應用下載量暴增等消息頻傳,產業鏈上則有大量公司爭相佈局,無不顯示出AI眼鏡賽道的“火熱”。
隨着大模型、計算機等底層技術持續進階,AI的應用形態也在創新發展,智能眼鏡正逐漸成爲重要的AI硬件落地載體。業內普遍猜測,2025年有望成爲AI眼鏡元年。在此背景下,產品代工、配鏡及鏡片、零部件供應鏈等廠商將受益,財聯社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利安隆(300596.SZ)證券部獲悉,或受AI眼鏡需求驅動,公司FCCL產品的訂單量從六七月份開始就明顯有上漲。
不過,目前市面上的AI智能眼鏡出現同質化傾向,功能集中於拍照及錄像、音頻播放、大模型助手等。頭豹研究院AI行業分析師饒立傑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市場競爭加劇、AI技術進步等,AI眼鏡行業將邁向品牌分化與差異化競爭的新階段,同時不斷拓展應用場景,並趨向於形成統一的商業模式。
“百鏡大戰”啓幕
“眼鏡成爲端側AI率先落地的場景之一,主要原因在於其獨特的硬件特性和多模態AI功能的結合。”饒立傑提到,當前技術已支持眼鏡集成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AI功能,從而實現更自然直觀的交互。智能眼鏡能利用攝像頭捕捉圖像、麥克風識別語音,並結合AR技術呈現虛實交融體驗,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是個人AI Agent的理想形態。
進入2024年下半年, AI智能眼鏡熱度持續升溫,新品發佈浪潮來襲。
11月份,國內AR企業代表Rokid推出了集合多模態AI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百度發佈了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小度AI眼鏡”,該產品將於2025年上半年上市。12月19日,閃極科技正式發佈旗下首款AI眼鏡,首發售價999元。另據市場消息,雷鳥創新、小米、華爲、字節跳動、Meta、三星、魅族等多家公司將在2024年底至2025年發佈智能眼鏡產品。
“多家廠商集中發佈智能眼鏡產品,體現了智能眼鏡市場具有的顯著潛力和吸引力。”饒立傑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智能眼鏡市場未來將展現多元化、高競爭性與快速發展的特點。
2025年或爲AI眼鏡產品起量的重要時間節點。根據wellsennXR預測,2025年開始,AI智能眼鏡將在傳統眼鏡銷量保持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快速向傳統眼鏡滲透。到2035年,AI智能眼鏡銷量有望達14億副。
值得注意的是,AI加持下智能眼鏡獲得的市場反響頗爲熱烈。閃極科技方面稱,AI拍拍鏡共創版預售僅24小時,其原計劃在春節前排產的總計50000臺機器已全面售罄。高盛分析師Jack McFerran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Meta智能眼鏡相關應用的下載量呈現爆炸式增長。SensorTower的應用下載數據顯示,MetaView配套應用的下載量在10月同比暴漲超過200%。
洛圖科技預計,到2025年,AI功能在智能眼鏡市場的銷量滲透率將突破60%。
概念股迎機構密集調研
隨着AI眼鏡爆火,億道信息(001314.SZ)、博士眼鏡(300622.SZ)、齊心集團(002301.SZ)、佰維存儲(688525.SH)、數字政通(300075.SZ)、佳禾智能(300793.SZ)等相關概念股也迎來機構密集調研,有的公司12月迄今機構來訪接待量高達45家。股價也接續上漲,比如,目前已與星紀魅族、雷鳥創新、XREAL、界環、李未可、Rokid等品牌開展合作的博士眼鏡,7月18日至12月27日股價區間漲幅超372%;與閃極科技等聯合打造AI智能眼鏡的雲天勵飛-U(688343.SH) 9月13日迄今股價達126%。
多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向財聯社記者透露AI眼鏡業務進展。天鍵股份(301383.SZ)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智能眼鏡相關產品還在研發過程中,有部分的產品已經在試產階段,何時實現量產暫時還不確定,但是我們預計明年上半年陸續會有出貨。”
雷神科技(872190.BJ)將在明年1月舉行的CES上宣佈進軍全新品類智能眼鏡,首次發佈涉及三款不同技術原理的產品。
億道信息近期發佈AI眼鏡全鏈路解決方案SW3010。據悉,該眼鏡重量約45克,搭載驍龍AR1 Gen1芯片,同時搭配12MP超廣角攝像頭及5MIC陣列,支持Always on的多模態AI交互。億道信息證券部人士對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財聯社記者表示,AI眼鏡目前是已有訂單,在試樣優化的階段,沒有達到量產階段。對於何時可出貨,該人士稱,“以客戶的進度和計劃爲主”。
利安隆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收購的韓國企業有雙層的FCCL產品是用在AI眼鏡裡面的,具體單機用量和哪個客戶在用暫不清楚。FCCL是一個比較小的元器件,單機用量不是特別大,但確實這個產品今年的訂單量明顯有增長。
當記者問及是否是AI眼鏡需求驅動時,該工作人員回覆稱,“我們理解是的,因爲從六七月份開始,這個訂單量就明顯有上漲,而那時剛好是AI眼鏡的一個高峰期”。
在AI智能眼鏡廠商不斷推出新品的背景下,鵬鼎控股(002938.SZ)、長盈精密(300115.SZ)等零部件供應鏈企業或將受益於產品放量。
多方“搶食” 誰將率先突圍?
AI智能眼鏡產業鏈涉及光學、芯片、顯示、結構件、麥克風、攝像頭等。
有代工企業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AI眼鏡自Meta發佈後開始興起,目前來說,包括手機廠商、眼鏡廠商以及本身做消費電子的廠商都有意願去做AI眼鏡,但目前該領域還處在發展態勢中,市場上出現專做音頻、帶攝像頭、具備顯示和AR功能等類型的產品,有一定雷同,很多廠商目前還在觀望看哪類產品更適合打造差異化性能。
目前,AI眼鏡產業的發展尚存痛點。饒立傑提到,一是技術門檻相對較高,需要企業在光學模組、微顯示屏、感知交互和主控芯片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發;二是目前用戶需求和接受度較低。
產品層面難點在於重量、成本、性能、續航等方面的基本權衡。上述代工企業人士坦言,AI眼鏡涉及很多零部件,而且它有電池,重量方面比較難去克服,目前進入市場的產品較少,可能有些廠商也在等技術方面的迭代。
“未來手機廠商、科技巨頭以及智能眼鏡領域的初創企業有望搶佔市場先機。”饒立傑認爲,三星、華爲、小米等手機廠商,在智能手機市場取得成功後,正將經驗和技術延伸至智能眼鏡領域,具備較強的智能硬件整合能力。其次,科技巨頭憑藉其在AI、AR和VR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有望在智能眼鏡市場中佔據領先地位。此外,專注於智能眼鏡領域的初創企業,如影目科技、Rokid等,憑藉對行業的深耕理解,具備精準把握用戶需求的優勢,打造符合用戶期望的產品。
根據國金證券的產業鏈調研,國內至少有50個團隊在做AI眼鏡,蘋果、微軟、Meta、谷歌、OpenAI、亞馬遜等海外大廠也在積極佈局。
“隨着衆多科技巨頭的涌入,智能眼鏡市場的競爭預計將變得更加激烈。這既促進了技術的快速進步,也促使各企業在產品功能、用戶體驗及定價策略上展開競爭。同時,這也將推動智能眼鏡供應鏈的逐步優化,爲產業鏈相關企業帶來積極影響。”饒立傑表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