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峰會》拜習會意味美中暫停挑戰 任雪麗:對美中臺都有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舊金山當地時間15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摘自新華網)

美國著名的臺海問題專家任雪麗(Shelley Rigger)表示,「拜習會」的舉行至少表明了,美中領導人把這次會晤視爲是最主要的優先事項,並且雙方也討論了一些敏感議題,這雖然不能保證美中關係改善得以臺海局勢緩和,但至少意味着美中將暫時停止相互挑戰,而這對美中臺三方關係都有好處。

任雪麗17日上午以視訊方式在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主辦的「習近平第三任內的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演說。她回顧冷戰時期、冷戰後,以及近期的美中臺關係,並以「the enemy of my enemy is my friend」和「When whales fight the shrimps back is broken」這兩種邏輯來闡述三方關係的轉變。

任雪麗指出,冷戰時期,因爲美國與臺灣都有共同的敵人,即,共產主義,因此主導美中臺關係的邏輯是所謂的「the enemy of my enemy is my friend」。不過,隨着美中關係正常化後,臺灣內部出現許多擔憂聲浪,諸如,如果美中不再是敵人,那麼美國也不會再視臺灣爲朋友。

任雪麗補充,衆所周知,後來的「故事」發展完全不同。美國成功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但同時也與臺灣維持了關係,提供臺灣自治所需要的軍事、經濟與外交支持,而這跟臺灣的民主化有很大關聯。

任雪麗接著稱,大約在2008年後美中關係其實已經開始轉趨消極,此時「When whales fight the shrimps back is broken」成爲美中臺關係的敘事主線。美國的戰略模糊策略,一方面讓臺灣放心,有美方支持,臺灣不會被統一,另一方面則是向北京保證,華府不會無條件支持臺灣,臺獨也就不可能實現。但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中美關係緊張時,北京加大對臺獨威懾的同時,這類壓力既是針對臺灣,也是衝着美國而來。

不過,隨着中國政經崛起,衝擊到美國的核心利益的同時,美中臺關係似乎又迴歸了「the enemy of my enemy is my friend」這一主軸,但任雪麗也提醒,當前美國國內也出現一種聲音,認爲臺灣對美國來說是不是價值同盟的一員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美國需要把臺灣視爲是一種戰略工具,以挫敗中國的政經、軍事崛起。

任雪麗強調,「the enemy of my enemy is my friend」敘事邏輯在美中臺關係上重新迴歸的同時,臺灣可能也同時也再淪爲「When whales fight the shrimps back is broke」邏輯中,那隻受傷的「小蝦米」。而美國前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時,臺灣所承受的北京軍事壓力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我認爲裴洛西是真誠想要支持臺灣」。

在過去幾個月裡,美中似乎開始尋找緩和鬥爭的方法,而剛結束的「拜習會」就是最好的證據。任雪麗表明,雖然美中之間仍然存在諸多分歧,但拜習兩人會晤就說明,雙方認爲「拜習會」是首要之務,而美中元首會晤雖不能保證美中關係的改善會緩和臺海緊張局勢,但至少比情況持續惡化要好,這對美中臺三方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