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一體推進——三管齊下發揮鋼城生態優勢

來源:經濟日報

不久前,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園,江風襲襲,沿岸的蘆葦隨風而蕩,青年志願者正向馬鞍山市東方城小學的學生們講述薛家窪美麗蝶變的生態故事。

曾經因鋼而興的馬鞍山市,正書寫“以綠爲底”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馬鞍山市市長葛斌介紹,該市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一體推進,堅定不移發揮生態優勢,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綜合修復長江生態

“馬鞍山是一座濱江城市。穿過天門山,自西向東奔流的萬里長江在馬鞍山轉爲北上,留下了79.12公里的長江岸線和14條通江河流。可以說,治理生態,必先治江。”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郝甲林說。

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園觀江平臺,記者看到,沿江的楊樹林鬱鬱蔥蔥,園內水波盪漾,構成一幅美妙的生態畫卷。馬鞍山市中匯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葛軍說:“每到假日,都有許多外地遊客來此打卡拍照,欣賞江景。”

但在幾年前,這裡卻完全不是這樣的景象,別說遊客,連本地居民都很少來這裡。葛軍坦言:“以前這裡是一些碼頭和沙場,雨天滿地泥,晴天滿場灰,環境太差,誰願意來?”

薛家窪地處長江岸邊,長江奔騰到此流速放緩,大量漁船曾經在此捕魚,亂搭亂建問題嚴重。2019年,爲實施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綜合整治,馬鞍山市牢牢牽住薛家窪這個“牛鼻子”,着力破除“濱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的生態問題。

馬鞍山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任彭師表示,馬鞍山堅持規劃先行,聘請專業機構編制綜合整治規劃。“薛家窪整治區域總面積達30平方公里,我們貫徹以人爲本的理念,結合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經濟帶以及濱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規劃了以沿江綠道爲一軸,以溼地風情區、採集風景區、生態修復區、文創旅遊區、田園風光區爲五區的佈局。”彭師說。

爲做好薛家窪改造,馬鞍山全力完成長江禁捕退捕任務,讓漁民實現平穩轉產;拆除非法碼頭153家、船舶修造企業34家,整治散亂污企業759家,關搬畜禽養殖場戶497家,清理固廢堆放點95處。同時,馬鞍山也保留了楊樹林、蘆葦蕩等生態溼地,並積極造林綠化2.2萬畝,退漁還溼4992畝,實現標本兼治。當前,薛家窪已經成爲馬鞍山城市綠色客廳,作爲標誌性景點迎接八方來客。

爲了推動當地保護長江、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市,2023年12月13日,馬鞍山市人大常委會宣佈,將每年的8月19日設爲“馬鞍山長江保護日”。馬鞍山一體推動長江兩岸79公里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實施了濱江溼地公園等一系列復綠工程,實現從“濱江不見江”到“城市生態客廳”的美麗蝶變。

強化源頭污染治理

2022年4月,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佈《“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馬鞍山成功入選。

“要守護好綠水青山,不僅要在生態修復上久久爲功,更需要從源頭掐斷污染源,才能徹底根治生態頑疾。”郝甲林說。

2022年9月,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質桶加工中心及危險廢物貯存庫項目在馬鞍山市西山腳下正式投產。該項目佔地面積2200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專門處置加工廢鐵質桶,貯存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各單位產生的酸鹼污泥、含鉻污泥、濾餅、廢脫硫劑、電爐灰、廢催化劑等危險廢物,有效推動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主業和周邊城市的廢鐵質桶資源化綜合利用。數據顯示,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已實現年加工處理廢鋼鐵能力1544萬噸。

處理固體廢物是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馬鞍山先後開展了多輪次“清廢行動”。據介紹,該市建成一般工業固廢填埋場,清理過去隨意傾倒的固體廢物;建成江東片區光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江北片區海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對全市全域生活垃圾進行焚燒處置,實現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燒“零填埋”。

爲徹底解決污染問題,馬鞍山創新體制機制,對多種污染源精準分類施策,着力推動污染源控制全覆蓋。在大氣污染防治上,紮實開展專項行動,創新建立會商研判、發佈指令、督查反饋、覆盤分析“四步走”閉環機制;在城鄉污水防治上,對城區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對城市、農村黑臭水體進行集中整治,一體推進城鄉污水治理。

數據顯示,馬鞍山大氣主要指標PM_2.5平均濃度已下降至35.1微克/立方米,連續三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累計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115條,初步實現35條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累計清理固廢100餘萬噸,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全域建設海綿城市

近日,記者來到雨山湖公園,湖面似鏡,沿湖的步道上不少居民正在散步、遛狗。“雨山湖公園位於市中心,居民們在閒暇時會來此遊玩。”馬鞍山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處主任張春山深有感觸地說:“公園品質關乎居民生活品質。”

今年3月份,馬鞍山啓動雨山湖東區排水韌性能力提升工程,對包括雨山湖公園在內的2.6平方公里進行改造。“我們清理了雨山湖淤泥並建設活水循環,全力保障湖體水質。”張春山說,“同時,我們對公園內外道路、植被完成海綿化改造,增強公園生態韌性,拓寬拓深居民綠色宜居空間。”

打造生態宜居之城,讓良好環境造福人民,讓居民共享生態福祉,是馬鞍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2021年6月,馬鞍山市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城市建設顏值、人民生活品質得到不斷提升。

“馬鞍山市梅雨季節降雨集中,每當雨季來臨,長江水位上漲,城區排澇壓力倍增,內澇風險很大。”馬鞍山市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張揚分析:“馬鞍山東部山丘礦山企業集中,西部濱江工業企業密佈,存在礦區水土流失和廠區面源污染等問題。系統化治理解決城市涉水痛點非常必要。”

馬鞍山市結合區域特徵,充分考慮城市建設發展規律分區域管控,按照“上山修水、入城理水、進廠治水、下江護水”思路,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在礦區,馬鞍山採取“山水不入管、泥水不入河、酸水不入城”的礦區協同修復方案,做好礦區自然水文條件恢復;在城區,建設源頭海綿設施,拓寬和貫通城市水系,改造未達標雨水管網,全面消除城市內澇積水點;在廠區,構建“控污染、補短板、零直排、增綠色”的工業廠區海綿體系;在流域,加強城市排澇體系與長江防洪水位銜接,充分發揮自然水體調蓄功能,規劃行泄通道,建立多方聯動應急管理機制。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佔比達到47.5%。通過監測評估,建設海綿城市後,面源污染削減率增加12個百分點,徑流控制率增加15個百分點,示範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馬鞍山市委書記袁方表示,他們將繼續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市,爭創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更好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 (經濟日報記者 樑 睿 李思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