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鐘生成6萬字劇本,AIGC能否延續微短劇的爆火之勢?
AIGC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生產方式。當爆火的微短劇遇上AI,能否碰撞出更多火花?11月16日,第六屆紫金文化產業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2024年會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論壇圍繞文化的兩道“融合命題”,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二是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進行深入交流。
用AI撰寫劇本、寫分鏡頭腳本、創作視頻……當前,AI已經在逐漸重塑影視創作生態。人們如何擁抱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四川傳媒學院副校長、成都影視硅谷國家超高清基地主任王家福認爲,首先要打破傳統“狼來了”的認知。人工智能並不可怕,雲計算、大數據在多年前催生了很多領域的變革,而AI也開始在很多領域開始大量使用,對於影視和文學藝術產業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爆熱的微短劇市場勢不可擋。王家福說,平臺智能推送、劇本AI編創、光影技術創新等背景下,川傳影視硅谷過去十年才攝製創作一百多不到兩百集,最近兩三年就參與主創影視劇數十部,而目前更是不到一年已經推出上千集微短劇,其中原創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更是全網數以十億計地廣爲傳播。
微短劇的爆火,是偶然嗎?在優酷執行總編輯李德順看來,微短劇產品是技術驅動下,內容產業的一種新的文化業態,是影視和短視頻融合之後的變種。微短劇從剛開始大家看好的新風口,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新賽道、新產業,背後有其產業發展的必然邏輯。2023年,微短劇市場較2022年增長267.65%,每天新增10部以上,其用戶規模已經佔整體網民的52.4%,18—30歲的年輕觀衆超過三分之二。
“每天一刷微短劇就停不下來!”這是不少人最明顯的體驗。李德順分析,數字化催生的海量網絡文學和大量網文IP奠定了內容基礎,爲網文視頻化和網絡IP規模化改編創造了條件。不到3分鐘一集的微短劇,更符合用戶碎片化的內容觀看需求,短視頻消費帶來的即時滿足,在替代延遲滿足。當然,隨着AI技術的輔助功能和技術驅動,將給微短劇行業帶來更大的動能。
未來,AI能否解放編劇雙手,自動生成更高質量的劇本?北京大學影視學系主任邱章紅教授正在進行大模型賦能影視劇本的寫作研究。在研發的全新一代智能微短劇自動寫作平臺上,9分鐘之內,生成了40集的6萬字左右的劇本,能夠承擔職業編劇的80%以上的工作。
然而,職業編劇使用AI輔助之後面臨的挑戰則是劇本修改優化。在劇本里面帶有大量的想象空間,而如今的大模型,通過素材生成的劇本還較爲粗淺,缺乏人類的想象空間,當前AI在影視劇文本創作中面臨的關鍵挑戰是無法解決“成長性”問題。
“大模型並不具備真正的情緒邏輯推理能力。”邱章紅認爲,影視劇強調的是情理之內、意料之外,以因果關係爲基礎,靠衆多懸念、突變、謎題帶來轉折。尤其是對於微短劇來說,人們看重的並非數理邏輯,而是其提供的情緒價值,這也就給AI帶來更多挑戰。大型語言模型因無法與其學習環境進行交互,既難以真正理解劇本內核,也缺乏情緒邏輯推理能力與遺忘機制,從而在創作中存在重大侷限性。
在南京,文化產業也逐漸融入城市肌理。南京市鼓樓區副區長伏進進介紹,近年來,鼓樓區搶抓中心城區“再中心化”發展機遇,堅持“1+2+3”的產業體系導向,堅持“科創+文創”“園區+景區”的工作路徑,將全域美麗建設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致力成爲南京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示範窗口。
據悉,紫金文化產業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已連續舉辦六屆,參加本次論壇的專家學者通過兩天的交流和研討,爲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文化和科技融合促進新業態發展凝聚智慧,貢獻力量,也爲下一階段深化文化產業理論創新、學術創新和實踐創新提供了建設性的思路和方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