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集團總裁看中美角力 林書鴻:長春喜迎新替代商機
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分析產業趨勢及未來發展。圖/顏謙隆
長春集團小檔案
中美、日韓貿易衝突未歇,產業供應鏈被迫挪移,全球景氣也拖累受阻。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認爲,這次風波並不如先前雷曼兄弟對金融、全球經濟的本質重創,而多屬信心危機。即使諸多企業啓動南向策略,但以當前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條件,是無法悉數承接供應鏈支援,反倒臺灣可藉此機會,強化自身利基,凝聚新替代商機。
林書鴻表示,中美角力恐爲常態,大陸持續提振內需,延續經濟動能,更強力扶植半導體、5G等產業發展,將使長春電子化學品、銅箔等高端應用,獲得加速推進機會。長春先前斥資270億元擴廠兩岸銅箔產能已獲各電動車廠採用,加碼80億元推動的電子化學品投資也預計年底陸續完工。
長春電子化學品臺灣市佔率75%,具領先地位;2018年電子材料合計總銷售達39.95萬噸,年成長10.51%。今年雖有中美、日韓貿易衝突壓抑成長力道,推估全年銷售量仍可推進至42.3萬噸,年增5.88%。伴隨新產貢獻,有利加速開拓大陸半導體市場。以下爲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的專訪摘要:
問:中美貿易戰衝擊景氣趨緩,如何看待後市影響?
答:國際機構IHS Markit報告6月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2.8%;其中,中國6.2%、日本0.6%、臺灣1.9%。雖有轉弱,還是不錯,臺灣政府預估2019年經濟成長率2.19%,顯示貿易戰動盪不安之際,臺灣表現還算穩定。
產業靈活調度 景氣不悲觀
問:今年臺灣景氣及油價走勢?
答:觀察臺灣2018年與今年1~5月統計出口成長率。去年南韓出口成長10%,日本、中國各有8.7%、8.4%增長,臺灣4.2%。不過,今年大陸因貿易衝突,前五月出口衰退19.3%,日、韓各增長3.7%、4.2%,但力道有所減緩,至於臺灣則有14.2%明顯躍進。
雖然中東地緣動盪不安,英國與歐盟離脫爭議,中美貿易爭議難喬定,三大因素必定會衝擊國際經濟緊縮,但臺灣在企業海外多元佈局,產業靈活調度下,景氣無須過度悲觀。至於油價今年上半年平均在每桶65元,考量需求趨緩、產油國減產及中東因素等多空因素,如無重大國際事件,預測將維持65元左右擺動。
問:美國石化新產能下半年陸續開出,對亞洲石化影響爲何?
答:美國頁岩氣爲源的石化新增產品已陸續建竣開工;以乙烯來說,新建產能約1,000萬噸,年成長需求成長400萬噸,新增產能理應會被順利吸收,對亞洲石化競爭,我的看法是不必恐慌過多。尤其,大陸環保政策催化產業淘汰,臺商只要持續強化環保、利基佈局,依舊有所發揮。
陸重視環保 臺商競爭力強
問:長春集團身爲全球重量級電子材料大廠,對產業趨勢及佈局策略?
答:大陸加速推展中國製造,尤其半導體產業爲領頭目標,對長春來說,自2018年底已着手在江蘇省常熟廠、揚州儀徵廠、福建漳州廠新建大型電子化學品,已有部分先行開車供應半導體業,全部建廠完成在2019年底爲目標,可全面提供對半導體工業所需高純度產品。
長春電子化學品爲全球領導廠商,多數產品在Logic+DRAM市場市佔率達60~70%之多,兩岸生產基地共6個(大陸將有常熟、揚州、漳州3個)。其中,大陸常熟廠雙氧水年產4.8萬噸、顯影劑(2.38%)年產3.6萬噸、稀釋劑年產1.9萬噸,均可供應大陸最先進製程。揚州新廠顯影劑(25%)年產1萬噸,預計2020第二季投產,雙氧水年產3.6萬噸、顯影劑(2.38%)年產4.32萬噸、稀釋劑年產2.2萬噸,二期擴建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