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彗星撞太陽實錄 飛蛾撲火山巧合引發日冕物質噴發
▲分裂的168P彗星。(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右下圖同)
美國與歐洲的探測器在8月19日、20日間拍攝到一顆彗星撞上太陽的畫面,不久出現日冕物質噴發(CME),場景如同飛蛾撲向火山引發大爆炸般;事實上,飛蛾沒有這麼大的能耐,2011年10月初,SOHO太陽觀測衛星也捕捉到一顆彗星撞太陽,太陽另一側發生大爆發,而兩者只是時間巧合而已。
美國航太總署(NASA)與歐洲太空總署管理的「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8月中旬拍攝到一顆彗星一路從鏡頭右下方飛往太陽,彗星光芒先是逐漸變小,乃至接近太陽前消失殆盡,隨即太陽像是被撞成重傷吐血般,引發日冕物質噴發。
科學家說,以彗星和太陽的質量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連雞蛋碰石頭都談不上,日冕物質噴發屬於正常太陽活動,兩者另類接觸純是時間巧合,這顆數十公尺大小的彗星,甚至連撞進太陽表面的機會都沒有。
科學家指出,這顆飛蛾撲火的彗星,屬於在100多年前發現的「克魯茲族掠日彗星」(Kreutz sungrazers)成員,系12世紀初從一顆巨大彗星分裂後產生。一般彗星都以極大曲線的橢圓形軌道繞行太陽,有些彗星的遠日點甚至跑到最遠行星─海王星以外的空間,其中「掠日彗星」很接近太陽,經常被捕捉吞食。
目前觀測到的掠日彗星大約90%都是克魯茲族的成員,而彗星又多是冰晶和塵埃所組成,在接近太陽時即被重力拉扯及高熱溫度下蒸發殆盡,屍骨無存,僅有少數體形較大的彗星能逃過太陽神的佛掌,像是1843年的「1843年大彗星」及2011年的「洛夫喬伊(Lovejoy)彗星。
▼2013年8月20日彗星撞太陽。
2011年9月30日,SOHO太陽觀測衛星觀測到一顆彗星不斷向太陽逼近,最後在10月1日一頭撞進太陽,旋即在太陽左側發生一場無預期的龐大日冕物質噴發,這兩個事件彼此間有無關連也曾引起專家們的爭論。太陽物理學家認爲,這個日冕物質噴發發生的區域位在彗星撞擊點的相反太陽面上,兩個位置間相隔甚遠,沒有任何已知的機制,證明彗星撞擊會引發日冕物質噴發。
事實上,這些非常靠近太陽的彗星應該不是真的一頭撞上太陽,而是在距離太陽表面頂多近到約100公里處就被蒸發掉,根本沒機會撞出CME來。此外,這類撞日或掠日彗星的直徑頂多100公里左右,外層鬆散冰雪物質在接近太陽時被蒸發,剩下的彗核更小,要想撼動太陽這個直徑高達140萬公里的龐大天體,想來機會渺小。
太陽物理學家指出,當太陽非常活躍時,每天會發生約10~12次的日冕物質噴發,有時甚至更多;平均而言,每2小時左右就有個CME。2011年10月1日該顆彗星,有50%的機率會遇到CME爆發。此外,根據他們先前的研究統計,事實上,掠日彗星並不會引發CME,有時甚至反而會抑制CME發生。
▼2011年10月1日彗星撞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