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新政”報告:深度調整之下,房企瞄準三大轉型路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抒穎 廣州報道
經過深度調整之後,整個房地產行業的運營邏輯完全被重構。隨着縮表進程的開啓,房地產行業已經主動或被動與“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的模式切割,更加註重穩健、平衡的安全發展模式。
去年以來,隨着房地產行業的利好不斷落地,供需兩端政策持續發力,“保交樓”基金逐漸到位以及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逐步搭建完畢,房地產行業已在築底企穩的過程中,房企的處境也有邊際改善。此種背景下,目前正在正常運營的房企也開始構建房地產新發展模式。
近期,伴隨“517”新政落地,部分房企轉型的路徑也逐漸清晰。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城市更新與大文旅研究院發佈題爲《信心修復與時代轉折——樓市“517新政”深度解析》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房企探索新發展模式進行解析。
報告指出,目前頭部央企多數在構建租購併舉、輕重結合的業務模式;中小型房企也並非全無機會,部分房企通過押注高能級城市獲得不錯的發展,也有部分房企轉向代建代管賽道來尋找新的增長點。
此外,還有部分房企完全跳出房地產行業,進入當前的熱門賽道。例如,大名城此前就與福建大數據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福建省大數據智算運營有限公司,爲大數據智算中心的業務拓展及運營管理提供服務。
轉型背景:規模仍然下降,盈利能力持續下滑
《報告》提到,去年,房地產行業規模整體收縮,頭部房企也受到影響,國央企憑藉較強的資源稟賦和穩健經營等優勢,市場份額在持續提升。
可供對比的數據是,據中指研究院,2023年,百強企業銷售總額、銷售面積分別達5.39億元、2.61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下降5.8%、7.4%;其中,百強企業的市場份額爲46.2%,較上年微增0.4個百分點,集中度仍在提升。綜合實力TOP10企業銷售額市場份額爲22.3%,較上年基本持平。
雖然頭部房企的銷售額提升推高了營業額的增長,但是盈利能力明顯下滑。2023年,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微增,增速轉正,淨利潤降幅較上年有所收窄。竣工和結轉增速較快帶動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均值達395.1億元,同比增長7.4%;但受結轉成本等因素影響,淨利潤均值同比下降16.7%至21.4億元。
2023年,百強企業淨利潤率、淨資產收益率均值分別爲5.0%、3.0%,百強企業淨利潤率均值、淨資產收益率均值較上年分別下降1.4、1.5個百分點。中指研究院分析認爲,近年來受結轉成本偏高、存量去化、資產減值等多重因素影響,百強企業淨利率有所下降。
可供對比的是,去年,保利發展錄得營業收入3468億元,同比上漲23.42%;歸母淨利潤120.67億元,同比下降34.13%;今年一季度,保利發展跌勢未能扭轉,今年一季度,保利發展實現營收497.48億元,同比增長24.51%;歸母淨利潤22.24億元,同比下降18.28%。
同樣的還有萬科,去年萬科實現營收4657.4億元,同比下滑7.56%;實現淨利潤121.6億元,同比降幅達46.4%。今年一季度,萬科則錄得虧損,2024年第一季度,萬科實現營業收入615.94億元,同比下降10.05%,淨虧損3.62億元。
同時,房企的債務情況仍然處在相對緊繃狀態。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百強企業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均值爲66.1%,淨負債率均值爲89.7%,現金短債均值比爲1.67,淨負債率較上年增加3.3個百分點,現金短債比較上年增加0.06。百強企業有息債務相對規模基本持平;債務平均期限略有延長,短期債務佔比下降。
轉型路徑:從甲方到乙方,從開發到服務
《報告》提到,隨着房企開發業務在低谷企穩,房企開始尋求開發業務以外的發展路徑。從財報來看,部分百強企業營收和利潤結構出現變化,非開發業務佔比提高。
根據中指研究院統計,典型房企持有業務、服務業務等非開發業務貢獻了更高的收入和利潤,此外,持有型物業作爲依賴長期經營的資產,房企也在提高資產運營效益、清退低效資產,實現長期可持續化經營。
《報告》指出,房企轉型的路徑不外乎以下幾種,即經營性業務、代建代管業務和租賃住房業務。此外,今年以來部分房企也開始開闢與房地產相關度較低的業務。
目前,頭部房企中,華潤置地加碼大資管業務,招商蛇口也在構建租購併舉、輕重結合的業務結構,萬科則是聚焦綜合住區開發、物業服務、租賃公寓三大主業;在非主業部分,大名城轉型大數據,綠地則成立醫療產業集團加快轉型發展,但是由於剛剛起步,這種轉型是否有效仍有待觀察。
《報告》提到,去年以來,部分龍頭房企宣佈加碼這一賽道,其中華潤置地宣佈新的戰略是“推動資管業務轉型,做大資產管理規模,打造行業領先的商業REITs平臺”;龍湖集團也是發力持有型業務的典型。去年,龍湖商業投資產生的租金收入同比增長9%至102.8億元;以物業管理、智慧營造爲主的服務業務不含稅收入爲119.4億元,同比增長2.4%。
在代建業務方面,據克而瑞數據,截至2023年末,TOP30企業代建總合約建築面積已超7億平方米。其中超過5000萬平方米的有5家,合計面積達4.12億平方米,佔TOP30企業總規模的55%。
從TOP30代建企業的性質來看,則仍以民企爲主,數量佔比達67%,包括龍湖龍智造、旭輝建管、濱江集團等;國企央企數量佔比16%,包括華潤置地、建發建管等;混合所有制佔比爲17%,包括綠城管理、金地集團、萬科地產等。
《報告》提到,代建業務屬於“輕資產”業務,投入不需太高同時利潤率又較爲可觀,風險也相對可控,對房企來說是安全閾值較高的業務。不過,隨着入局者的增多加之在建項目較少,代建賽道也開始“卷”出紅海。
除了這兩個主要方向外,《報告》中提到的另一個轉型領域是租賃住房,這屬於政策鼓勵的方向,回報率並不高,多數房企僅能錄得微利。如果沿用以往的投資邏輯,租賃住房的大規模發展還欠火候。但與租賃住房的蓬勃發展並行的是,保租房REITs也在持續推進,這一金融工具的使用也爲租賃住房的發展提供了助力,爲這一資產提供了變現渠道。
目前,已經上市的REITs有華夏北京保障房REIT、華夏基金華潤有巢REIT和紅土創新深圳安居REIT、中金廈門安居REIT和國泰君安城投寬庭保租房REIT,其中,北京保障房REIT、華潤有巢REIT、深圳安居REIT均已在近期先後宣佈擴募,同時,招商蛇口也正式宣佈啓動保租房REITs的申報發行。
REITs的加持下,保租房的發展才轉向快車道。在房地產行業進入後開發時代後,租賃住房業務成爲房企的轉型選擇之一,目前在規模、營收等方面不斷突破,未來則可能在產品和服務方面也有更進一步的發力。